课件编号6250133

部编五上语文《24 月迹》课件(共28张PPT) +教案(2课时+教学反思)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8次 大小:44615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学,2课时,教案,PPT,28张,课件
    24* 月 迹 1. 会认“妒、袅”等6个生字,读准“悄、累”这2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难点 赏读文章,理解月亮代表的情感和寓意。 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孩子们寻月踪迹,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感悟、诵读,真切地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2.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认识文中奶奶的形象,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抒发人们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能享有的纯真愿望。。 1.预习提纲 (1)搜集与月亮有关的资料和古诗词。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寻月踪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4)回读课文,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5)体会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抒发情感。 2.多媒体课件(内含40分钟舒缓优美的轻音乐)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板书:月迹/贾平凹) 2.作者资料。(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 3.解题。 题中“月迹”的“迹”是什么意思?(踪迹、足迹)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亮的踪迹?音乐声中请大家听老师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从题目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并通过理解题目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边读边圈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生读课文、圈画课文重点情节。 2.师生交流。 明确: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 人物———奶奶、我、弟弟、妹妹 事件———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重点———寻月亮 借此明确课文结构、确定教学重点。 三、研读课文。 要求:月亮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具体描写月亮的语句,一边读一边画。 1.生读课文,边读边画,师巡视指导。 2.过渡:中秋节的夜晚,人们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赏月,这一家子也不例外,但月亮却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和孩子们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孩子们等了好久还是不见月亮的踪影,只好回中堂里缠着奶奶给他们讲故事,奶奶讲了一个又一个,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奶奶的思想却开了小差———她突然说:“月亮进来了!”在她的指引下孩子们终于寻到了月亮——— 3.师:同学们,你们找到月亮了吗?在哪找到的?你找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4.师生交流。 (1)镜中看月。 具体操作步骤: A:生说地点,读直接描写月亮的语句。师板书地点,引导品味“款款地、溜”,并指导朗读“款款地、溜”部分。(竹帘儿上的月亮是怎么进来的?“款款、溜”写出了月亮什么样形态?) B:师投影展示修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品味“儿化音”作用,并指导朗读。 C:全班齐读。 D:孩子们终于盼来月亮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后来月亮又匆匆地走了,那时孩子们的心情又是什么样子的?(师生交流明确,师板书“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