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上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第三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已经了解到空气的性质特征,本课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活动,即了解空气的成分,此前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在探究活动中如何积极思考,如何展开有效的探讨等问题,都需要教师在实际活动中加以组织、引导和协调。 教学目标: 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教学难点:能对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做出合理的解释。 学生用具:盛有红色水的水槽、蜡烛、不同大小的两个杯子、三块玻璃片、饮料瓶(去底)火柴。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三张、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领导和老师光临我们的活动现场,大家感觉紧张吗? 生: 有点紧张 。 师:让我们一起来做做深呼吸好不好? 大家来一起吸气,呼气,再呼吸……现在感觉好些了吗? 生:感觉好多了。 老师想问问大家,刚才我们呼吸时吸进体内的和呼出来的是什么? 生1:是空气。 生2:准确地说,我们呼吸时吸收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呼出来的主要是二氧化碳。 师:你知道的可真不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查资料了解到的。 师:那就是说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空气了?空气中除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之外,是不是还含有其它他的气体呢?你们想知道吗? 师:那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空气中有什么》(板书)。 二、三支蜡烛燃烧比赛 师:展示讲台前的实验器材,同学们请看,三支同样的小蜡烛放在三块同样的玻璃片上,不一样的条件是什么? 生1:不一样的是第二支蜡烛上罩着一个小杯子。第三支蜡烛上罩着一个大杯子,第一支蜡烛上没有罩杯子。 生2:不一样的是小杯子里的空气最少,大杯子里的空气较多。 师:那第一支蜡烛呢? 生:第一支蜡烛周围到处都是空气。 师:你能用咱们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真不错!如果我点燃三支蜡烛,让它们进行一次燃烧比赛的话,请同学们猜猜看,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够猜测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生1:我猜第一支蜡烛燃烧的时间最长,第二支蜡烛燃烧的时间最短。 生2:同上 生3:同上。 师:你们几个猜得都一样,其他同学和他们猜的也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大家猜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际比赛的情况。 师:(点燃火柴)我一扣上杯子大家就一起数数 。“1、2、3、4……” 师:看来同学们都猜对了,真了不起! 师: 为什么第一支蜡烛燃烧的时间最长,第二支蜡烛燃烧的时间最短呢? 生思考。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这个问题。 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生1:我觉得第一支蜡烛燃烧的时间长是因为它周围有很多空气,而第二只杯子里的空气少,所以它燃烧的时间短。 生2:我认为有空气蜡烛就能够燃烧,空气越多,蜡烛燃烧的时间就越长,空气越少,蜡烛燃烧的时间就越短。所以第一支蜡烛燃烧的时间最长,第二支蜡烛燃烧的时间最短,第三支蜡烛燃烧的时间比第二只蜡烛多一些。 生3:我也觉得蜡烛燃烧的时间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空气越多蜡烛燃烧的时间越长,空气越少,蜡烛燃烧的时间越短。 三、探究蜡烛燃烧会用掉一部分空气 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看来,蜡烛的燃烧离不开空气,空气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空气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情况,书中将这一实验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