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266168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选读课件(7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2次 大小:157200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9,选修,人教,新人教,打包,7份
    (课件网) 二、王何必曰利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本课所选的三则短文重点表现了孟子的义利观:“孟子见梁惠王”一则批判了梁惠王的急功近利,指出急功近利会带来弑君杀父的严重后果,进而表达了孟子“后利而先义”的主张;“宋 将之楚”一则力图突破个人利益至上的世俗观念,确立仁义对人生的最高价值,指出推行仁义才是大义所在,用仁义修身可以成为至圣之贤,用仁义持家可以使家庭和谐,用仁义治国可以国泰民安,用仁义平天下可以河清海晏,而逐利就只能国破家亡;第三则短文通过“孳孳为善者”与“孳孳为利者”的对比,指出舜这一类人与跖这一类人的差别,只是“为善”和“为利”的差别。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解多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5.明句式 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判断句 说之将何如 宾语前置句 孟子遇于石丘 介词结构后置句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6.积名句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 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点评孟子之所以反对先“利”后“义”,是因为他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应该以仁义维系人心。孟子生活的时代与孔子生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不同,这是一个群雄争霸、战乱不已的时代。孟子主张行仁政得民心,然后兴“仁义之师”以统一天下,与法家的以武力征服天下根本对立。孟子“仁政”的思想基础是民本主义或古代朴素的人道主义,即以人为中心,以民为本。继承孔子仁学,但又把它推广到国家治理上去,把它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从而把仁学修养学发展成仁学政治学,这是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独特发展。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译文:鸡叫就起来勤勉行善的人,跟舜是一类。 点评:“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表现了一种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格之美。这种人格之美是一种可与天地比寿、可与日月同辉的大美和壮美。这种大美和壮美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审美意识中的最强音。诚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以说,正是孔孟,尤其是孟子所强调和赞美的人格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孟子是如何阐述“利害”与“战争”“和平”之间的关系的? 提示:在孟子看来,和平当然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也非常支持宋 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行为。但是,和平的前提是仁义,而不是利害关系。如果用利害关系去换得一时的和平,早晚也会失去和平,甚至还会失去国家,失去天下。因为基于利害关系的和平,实际上隐伏着很多不和平的因素,这就好比人与人之间都以利害关系相互对待,一旦因为利害关系发生冲突,必然导致争斗,失去稳定与和平。相反,如果以仁义为前提赢得和平,则会保持长久的稳定与发展,不仅不会失去和平,而且还会使天下人心归服,安定统一。这是因为基于仁义的和平,使人与人之间都以仁义道德相互对待, 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人人忠诚谦让,仁爱正义,哪里还有什么战争的危机呢!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王何必曰利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正反对比显意旨 孟子说理善用正反对比。其主张王道,就和霸道对比;主张义在利先,就和利在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