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33498

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教案+练习)第2单元 8 《杜牧诗三首》

日期:2024-05-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4次 大小:350258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案,杜牧诗三首,单元,练习,教版,课件
    8 杜牧诗三首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虏弦(  ) (2)胡骑(  ) (3)潇湘(  ) (4)菰米(  ) (5)莓苔(  ) (6)荔枝(  ) (7)不期(  ) [答案] (1)xián (2)jì (3)xiāo (4)ɡū (5)tái (6)lì (7)qī 2.词语释义 (1)金河秋半虏弦开:_____ (2)莫厌潇湘少人处:_____ (3)山顶千门次第开:_____ (4)胜败兵家事不期:_____ [答案] (1)胡人拉弓控弦射雁,暗指军事侵略 (2)潇水、湘水,均在湖南 (3)依次 (4)难以预料 3.名句背诵 (1)_____,水多菰米岸莓苔。 (2)_____,无人知是荔枝来。 (3)胜败兵家事不期,_____。 (4)_____,卷土重来未可知。 [答案] (1)莫厌潇湘少人处 (2)一骑红尘妃子笑 (3)包羞忍耻是男儿 (4)江东子弟多才俊 [作者名片] 晚唐“小杜”———杜牧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诗以七言绝句著称,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背景介绍] 唐武宗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作者对此寄予了深切同情。 [文脉梳理] 《早雁》 [文本深读] 1.首联展示了两个怎样的镜头? _____ _____ _____ [答案] 这两个镜头,一个是鸟瞰的镜头———中秋时分,金河边上的胡人一个个都在弯弓往天上放箭;另一个是仰视的镜头———云层外群雁见纷纷射来的箭,便惊恐万状地向四处逃窜,有的中箭就发出凄惨的哀鸣而坠落。 2.颔联中,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门”,有什么作用? _____ _____ _____ [答案] 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3.本来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好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答案] 诗人正告大雁,那些胡人还纷纷地在金河一带布阵,所以千万不能随着春季的到来而北回。虽然潇湘一带人烟稀少,可是那里确实水草丰美,菰米和莓苔尽可作食物,所以不要厌弃此地,还把这里当作安全的栖息之所吧。 4.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_____ _____ _____ [答案] 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与其说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更像是对边地流民的劝慰与嘱咐。 [名句鉴赏]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鉴赏】 这两句诗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