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33505

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教案+练习)第3单元 14 《苏轼词二首》

日期:2024-05-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27358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案,苏轼词二首,单元,练习,教版,课件
    14 苏轼词二首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偓佺(  )(  ) (2)欹枕(  ) (3)杳杳(  ) (4)天籁(  ) (5)料峭(  ) (6)没 (7)卷 [答案] (1)wò quán (2)qī (3)yǎo (4)lài (5)qiào (6)mò méi (7)juǎn juàn 2.词语释义 (1)欹枕江南烟雨:_____ (2)杳杳没孤鸿:_____ (3)认得醉翁语:_____ (4)刚道有雌雄:_____ (5)一点浩然气:_____ (6)何妨吟啸且徐行:_____ (7)竹杖芒鞋轻胜马:_____ (8)料峭春风吹酒醒:_____ [答案] (1)写躺着看风景的悠然自得的情态 (2)遥远迷蒙的样子 (3)体会到 (4)偏说,硬说 (5)最高的正气和人格节操 (6)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态 (7)草鞋 (8)形容微寒 3.名句背诵 (1)落日绣帘卷,_____。 (2)_____,杳杳没孤鸿。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 (4)_____,何妨吟啸且徐行。 [答案] (1)亭下水连空 (2)欹枕江南烟雨 (3)一蓑烟雨任平生 (4)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名片] 豪放派代表词人———苏东坡 苏轼(1037-1101),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等。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且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的这篇散文和苏轼的这首词,可以当作互补互助的姐妹篇来读。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作者在快哉亭所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 _____ _____ [答案] 抓住意象的特征———落日、水连空、碧峰。上片写快哉亭远眺所见的苍茫秀丽之景。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在夕阳映照之下,“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的壮观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下片写俯瞰所见,词人将目光从天际收回,放眼江面,这无边无际的一片,像镜子一样平展、洁净,碧绿的山峰倒映其中,山光水色,融为一体,秀色可餐,令人销魂。 2.明明是在快哉亭观赏眼前的美景,可为什么苏轼要“长记平山堂上”,追想回忆登临平山堂之胜景呢?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答案]———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语境的空灵飞动。 3.上阕中,作者先写眼前所见快哉亭的景色,然后写过去在平山堂所见的景色,由现实写到回忆,这叫作什么写法?请作分析。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答案] 虚实结合。“落日绣帘卷”四句写现实中的情况,是实写。“长记平山堂上”四句回忆过去赏景所看到的景象,借在平山堂所看到的美景来描写眼下所见的快哉亭的景色,是虚写。因此,上阕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4.“堪笑兰台公子”直至结束,运用了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