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65115

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33张PPT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15815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33张,PPT
  • cover
(课件网) 苏轼(1037—1101) 字____,号_____,____(朝代)四川眉山人,与其父_____、其弟_____,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苏洵 苏辙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苏轼 随笔式小品文 请注意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想到 只是 共同,一起 睡觉 于是 原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衣准备睡觉。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色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走到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一、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另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二、佳句欣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月” 字,却处处在写月光。用 “积水空明” ,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用 “藻荇交横 ” ,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总之,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体会情感: 1、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作者的心情变化 “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急切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闲人”: 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 ); 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 )。 壮志难酬,一贬再贬,身居闲职之人( )。 × √ √ 3、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的深刻含义? (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 4、讨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