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65878

初中名著专项提升:东方将明——《红星照耀中国》

日期:2024-05-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5次 大小:90999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初中,名著,专项,提升,东方,红星照耀中国
  • cover
东方将明———红星照耀中国 新闻,有一个一般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所以新闻有两个要求,一个是真实,另外一个是新鲜。当我们生活在新闻事业不发达的时代,我们对除了周围村庄的事情,基本一无所知,交通工具主要靠车马的时代,信息的传递和更迭都是十分缓慢的。而如今依靠着科技,我们可以了解世界各个角落的大小事宜。但是,新闻界还存在着一个观点就是,报纸的头条能够决定我们的关注点。例如:出现电梯吃人事件之后,各地报纸纷纷报道,会增加恐慌,让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而非是个别现象,我们称之为“议程设置”。 新闻报道的事件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所以反转新闻才如此层出不穷,对于新闻我们需要谨慎的甄别,不要做一个盲目的键盘侠。 【作者简介】 斯诺于1905年出生于美国的小资产阶级家庭,23岁时从美国密苏里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斯诺初到上海时曾给自己起了一个汉文名字:施乐,并一直使用。后来,胡愈之先生等翻译《西行漫记》一书时,因不知他还有过这样一个汉文名字,而译作“斯诺”二字,并一直沿用下来。 国内起伏不断的革命浪潮吸引了他,进步人士鲁迅、宋庆龄影响了他,“中国何去何从”的问题困扰着他,这些促使他留在中国。在宋庆龄的安排下,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写出了《西行漫记》这本影响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看法的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19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斯诺因《西行漫记》而被帝国主义分子攻击,不准发表文章,住所受到窃听。在失业和迫害的双重压力下,斯诺在1959年不得不离开故土,避居瑞士。1971年底,斯诺因胰腺癌手术后病情恶化,周恩来等曾经邀请他来中国治疗,可是斯诺拒绝了,斯诺每一次来到中国都是自筹旅费,因为他觉得,如果由中国政府来接待的话,外国人会怀疑他对于中国那段历史叙述的真实性。1972年2月15日,斯诺在瑞士的农舍中溘然长逝。他留下遗嘱,将一半骨灰葬于中国。按照斯诺的遗愿,最后将其葬于北京大学未名湖湖畔,那个斯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斯诺在序言中强调:这本书绝对不能算作正式的或正流的文献。在这里我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翻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作者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秉承着客观报道的精神,对中国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做了解说。其妻子海伦是第一位了解“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外国记者。 【创作背景】 从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以来,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实行残酷的清洗,蒋介石高举“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帜,将东北三省拱手让日军,调转枪炮攻击共产党。一党专政在蒋介石看来是势在必行的,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他害怕无产阶级掌权。在国共十年内战期间,国民党的新闻消息封锁十分严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竟没有一个非共产党能够有把握地、准确地、或者用亲身调查过的事实解答这些问题,着似乎是荒唐可笑的”,斯诺如此记述道,“这里有一个日益使人感到兴趣和日益变得重要的值得采访的消息……这是中国的唯一值得采访的消息。”1936年,中国政治局面暗流涌动,斯诺决定抓住这次机会,通过张学良等国民党人的帮助进入红区,设法打破了这一已经持续了九年的新闻封锁。 从西安到保安,再到保安以西的甘肃边境和前线,斯诺在苏区追踪事实获取第一手材料。他注意调查,多方采访,深入实地,广泛接触,甚至结交朋友,亲自交谈,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的。“从未亲眼目睹的事情我是不愿意写的,”他说,“我有权报道我所发现的真相。”无论对于斯诺写的文章,或拍的照片,毛泽东从来不加以任何检查,并且尽力帮助他弄到能够说明苏区生活的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