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366335

5 小乐器 第三课时 水杯琴 课件 (共5张PPT)+教案

日期:2025-10-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119370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乐器,第三,课时,水杯,课件,5张
    《水杯琴》 第一册第五单元 第三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科学与技术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敲”这种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来发现乐器中的秘密。水杯琴的制作是在发现钢片琴等乐器发声规律与琴键大小的关系的基础上,把这一规律,迁移到水杯琴的制作上。开展一系列既有趣味性,又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的探究活动。学生发现,同一种物体,大小不同,能敲击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所以这节课重在“发现”。利用自己的发现来预测,敲击水杯发出声音是否也存在这一规律。学生在水杯琴上尝试,印证所发现的规律。这些均是本节课探究特质的体现,也是一年级学生科学素养的萌芽初现。同样,这节课也存在一定的趣味性。学生能通过不断的尝试,利用水杯琴来调出自己心中认可的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本身一件“有趣”的事情。 本单元是科学与技术学科“能与能源”模块中首次涉及的内容。科学与技术的课程定位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与技术的启蒙教育,教学内容充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所以本单元主要让学生在玩小乐器的过程中,对乐器的声音及其发声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按照学生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本单元从:能发声———做纸哨;使各种物品发生———制作各种小乐器;使物品有规律的发声———自制水杯琴。这一教学过程进行演绎,充分体现了教材和教学的逻辑性和科学性。符合思维轨迹,体现探究规律。 本单元中,学生通过尝试使笔套等物品以及各种乐器发声的活动,了解到用吹、弹、拉、摇、敲等方法能使物品发声,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在自制水杯琴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敲击不同盛水量的杯子能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 一年级学生在本单元前几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已经知道了各种各样的物体,通过吹,拉,敲等方法能够使其发出声音,甚至一些学过乐器演奏的小朋友已近知道了同一样物体还有可能发出不同的声音。但是至于其中的“为什么”却不明白。本节课就是为学生解开其中的奥秘。因此,教师有必要提供几种物体(钢片琴、编钟、水杯),通过敲击发声,和学生一起来经历一个:发现现象———总结规律———使用规律;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本课教材内容中,提到高音、低音、强音、弱音,对于新进学校时间不久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要求比较高。不但没有生活经验,在音乐课中也没有相关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分析,发现学生能感受到声音高低的不同、也能感受到声音轻重的不同,但要用“高音”、“低音”进行表达,非常困难。他们往往会将“高音”说成是“重”,“低音”说成“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介绍乐器的环节,让学生先感受这一组概念。同时,本课教学重点并不在区分哪些是高音、哪些是低音等音乐知识上,学生只要对其有大概了解就可。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利用感官发现“声音的高低不同”,重在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视觉信息与听觉信息通过思维分析,建立科学联系。因此让学生通过听、看、调试;再听、再看、在调试等过程,不断强化这一观察、思维相结合的过程。让学生在增加、减少水量来控制水的多少,制作水杯琴这一操作过程中,锻炼学生通过眼、耳、脑、手互相配合完成任务的能力。 【教学设计】 水杯琴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交流,初步发现钢片琴和玻璃管声音高低与“琴键”大小的关系。 2.通过观察、实验,尝试调制水杯琴,发现水杯琴声音的高低与水的多少有关。 3.在制作和改进水杯琴的过程中能开展小组合作,认真聆听别人的意见,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钢片琴和玻璃管声音高低不同与“琴键”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利用玻璃杯和水,调制水杯琴,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