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913

4.13《赤壁赋》教案(1)(语文版07版必修1)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163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4.13,赤壁赋,教案,文版,07版,必修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校 刘海燕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2、 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3、 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 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课时: 3课时 四、教学手段: 课前印发相关写作背景资料及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自学、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翻译全文,疏通文意。反复采取自读、齐读等读法,使学生感受赋的音乐美。注意朗读指导。) 第二课时 教 学步 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了解写作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1、“乌台诗案”2、苏轼曾作绝命诗(见附录),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当年苏轼因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绝命诗引起学生的读本文的兴趣。 二 感 悟 文 本 小 结 听录音 跟读 播放教师自录录音 构建情境 思考讨论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乐) 乐: 清风明月、水天一色(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变与不变 取与不取 变 不变逝者如斯(水) 未尝往也(水)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 (人) 无尽也 (我)(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物 人客:无穷 不变 须臾 变化 (片面) (悲) 苏轼: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喜) 取 不取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问题一: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问题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2、悲又从何而来? 问题三: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 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5、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按照苏轼的心情是如何变化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的逻辑顺序来探究 抓住线索 注重体味深刻哲理 结合生活体验深入思考 生生合作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质疑 交流 就文本中词句含义、主旨理解质疑思考 交流 依靠生生合作、师生交流解决问题 训练学生质疑能力,教会学生读书依学生实际和课堂及时效果灵活掌控 知识小结 回忆旧知加强识记 讲解“赋”的基本知识(见附录) 知识总结 知识小结 归纳整理加强识记 重点字词(见附录)1、一词多义2、通假字3、词类活用(1)名作状(2)名作动(3)意动4、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知识总结 作 业 背诵全文整理笔记 加强理解和记忆 附录: 1、绝命诗 《狱中寄弟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2、知识小结:关于散文赋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赋是一种形体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