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45488

地理: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与对策》教案(旧人教版选修2)

日期:2025-04-2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2858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地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与对策,教案,人教,选修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单元 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 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三峡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针对不利影响所采取的相应对策; 2.了解三峡工程建设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能力目标 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正确分析三峡工程给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所带来的利弊效应,并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增强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在相应对策的了解中认识到,在人地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因素,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类可以通过本身的积极行为来减小负面影响。也从中进一步树立良好的生态观,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 三峡工程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归纳整理法等。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投影片:1992~1993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的分布图,正面生态效应与综合效益,几则案例文字材料 3.复合投影片: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分类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三峡工程利弊共存,它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三峡库区倍受世人关注的百万移民安置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方面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 [讲授新课] (板书)§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一、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 (承接)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防洪。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项改造环境、趋利避害的环境保护工程,是为了提高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确保并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但作为一项世人关注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它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也十分复杂,这一问题同样受到世人所关注。通过有关部门几十年深入细致的研究、充分讨论和反复论证,到现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上基本清楚。 (出示复合投影)“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先出示底图(如下),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课文并归纳整理。 正面效应(有利影响) 负面效应(不利影响) 发生区域 具体影响 (覆盖答案) 正面效应(有利影响) 负面效应(不利影响) 发生区域 主要在中下游 主要在库区 具体影响 ①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生存环境②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③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⑤调节局地气候⑥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危害 ①水库蓄水淹没土地和耕地②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③可能诱发地震,增加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④影响三峡自然景观⑤影响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⑥库区和库尾泥沙淤积加重⑦孳生蚊虫,影响健康 读课本图5.15“寄生血吸虫的钉螺”,对血吸虫历史上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和危害作适应补充。 (投影)阅读下列案例: 洞庭湖素称“海内巨浸”,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调蓄湖泊和洪道性湖泊,它的滞洪功能是多少水库都无法替代的。道光年间洞庭湖的面积达6000多km2。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1949年缩减为4350km2。解放后40年,洞庭湖湖区围垦面积达1530km2,仅此就使洞庭湖面积缩小25%,储水容积减少40%以上,1984年洞庭湖的总面积只有2145km2。洞庭湖面积的减小致使洪水调蓄功能下降,洪水水位不断升高,长江特大洪涝灾害频率加大。特别是在中游地区,每到汛期,滚滚洪水全靠大堤挟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十数米。 思考讨论: ①根据洞庭湖的区位,简要说明它对长江所起的调蓄作用。 ②简要分析洞庭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