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478158

3.5声音的传播 教案

日期:2024-05-02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449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声音,传播,教案
  • cover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5课。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开始振动,我们就听到了声音。同时,振动本身还能够引起周围的物体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音叉振动引起水面波动,认识水面的波动是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的,使学生真实感受以“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同时也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向四周传播。”之后通过制作土电话感受声音通过棉线的传播过程,初步形成对声波的认识。 第二个活动是通过研究声波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效果,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情况进行比较,并认识到空气、固体和液体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不同的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 本课的土电话的制作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该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对于棉线能够传播声音有个主观上的初步体验,价值不高,而且同后面探究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部分有重合,因此在设计上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去掉了土电话的活动,加入了玩“传声筒”的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形式,为后面学习作出铺垫。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对声音的产生有了了解,知道物体的振动能够产生声音,但是很难理解振动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但他们对水波的传播比较熟悉,可通过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的经验让他们逐渐理解这一个现象。在动手操作方面,四年级的学生热情很高,很踊跃,但对于实验的规范不熟悉,对实验的方法也没有掌握,需要通过更多的模拟示范等方式,学习如何做实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规范。 【教学风格】 梁惠芬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善于用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梁惠芬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各种教学方法运用自如,恰到好处,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实验探究,科学解释概念,注重生活迁移,通过激励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仔细观察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并能够作出预测和比较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和认识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教学难点】比较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强弱区别。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水槽、闹钟,PVC管、音叉等 小组:米尺、铝箔纸条、棉绳、尼龙绳、音叉、PVC水管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用时 参与 1.听到我声音的同学拍一拍手。(小声说听到我说话的同学拍两下手,口型说听到我声音的同学拍三下手) 2.刚才我说话的声音很小,远处的同学听不到,或者听不清。如果用刚才的音量讲话,有没有办法听得到? 3.通过PVC管子,你听到了,说明声音从管子里传过去了,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声音的的传播。(板书课题) 安静倾听,但还是听不清楚。 个别学生从PVC管子听到了教师的说话。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入课题。 3分钟 探究 (一)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1.同学们从管子里听到了老师的声音,说明声音是在直线的管道里传播,那如果管子是拐了弯的或者是分了叉的,我们还能够听得到声音吗? 2.实验体验。 3.汇报体验情况。 4.小结:空气能够传播声音,在没有管子限制下,声音会向四面八方传播。 5.如果没有空气,声音还能够传播吗?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6.小结在真空中物体依然振动,但没有了空气声音就不能传播了。 (二)探究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1.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