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设计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自主建构知识”的观点,强调学习者要“从个人自己的经历和思维构建自己的知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描述岩石,二是给岩石分类。通过学生亲历搜集、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引领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岩石世界,经历探索岩石奥秘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首先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然后充分利用科学实验室的和本地的岩石资源,发挥学生科学探究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对常见岩石的特征进行合作探究,进而研究岩石的共性特征并根据岩石某个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因此对他们来说,岩石并不陌生。在三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学生认识了地球上的重要物质水和空气,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利用感观(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以及观察工具(放大镜等)进行科学观察;使用并遵循一定的分类标准为物体分类;进行比较精确、细致地交流等。 五、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 岩石可按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 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结果也可能不同。 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对岩石进行观察。 2、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岩石的特点。 3、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收集、研究岩石的兴趣。 2、 感受岩石是各种各样的,也是美丽的。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探究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难点: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七、教学准备:各种岩石、放大镜、岩石照片、李四光照片 八、教学过程 (一)“石头痴人”的故事 1、播放精美绝伦岩石作品照片与李四光看岩石的照片 2、教师讲李四光的故事: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被称为“石头痴人”。小时候,他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他都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李四光跑去问老师,又跑去问爸爸,他们都说不清楚。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痴迷于研究岩石。他通过这些石头,使我国摘掉“贫油”帽子;为我国核工业和“两弹一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四光创建了“地质力学”一科,完成周恩来总理交给他的地震预报工作,他毕生研究岩石,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重要奠基人。 (二)班级“岩石展览会” 1、介绍自己带的岩石 (1)今天我们来研究岩石,关于岩石,你都了解些什么? (2)展示自己带来的岩石,说说自己的岩石从哪里收集来的?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辨别岩石与非岩石 (1)排除学生带来的非岩石的情况。 (2)教师提醒:这些自然界的石头,在科学上叫岩石。 3、探究岩石 (1)你们的岩石真有特色,我也带了一些岩石参加展览会。选择一块你感兴趣的岩石,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它呢? (2)讨论完善观察方法。运用这些方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