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500494

1.3空气中有什么 教案 表格式

日期:2025-09-2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90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空气,中有,什么,教案,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空气中有什么 科目: 科学 教学对象: 四年级学生 课时: 指导教师:白杨 单位:中安镇中心小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二课。 计划课时2课时。 本课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中“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范畴。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在前两课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的物理性质。在此基础上,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3)能用简单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探索空气的成分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尊重事实,重视证据,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度时期,关于空气的成分及各自的特性学生的前概念比较浅显,根据学生的这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使学生能从小关注生活中的常见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科学知识,不断的探求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科学知识的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为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课《空气中有什么》。本单元继学习用多种方法认识水、固体和液体之后,继续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不容易直接感知的空气,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推理、分析等方法探究事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中,先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比较三根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让学生试着解释其中的原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得出这样的初步判断:空气是由不同成份的气体组成,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支持燃烧,一部分不支持燃烧。最后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和观看视频的方法理清空气的成分。 第二课时中,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在前面认识空气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探究关于二氧化碳的初步、浅显的化学知识,为后面学习人的呼吸生理和空气的污染与保护准备相关的知识,同时继续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能力的训练。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教学难点:在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各方应如何完美配合以达到保证实验成功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三支蜡烛。 师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下前面的三支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 支燃烧得最久? 学生猜测。 教师演示实验:同时点燃三支蜡烛,并给其中两支蜡烛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杯,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为什么罩大玻璃杯的蜡烛比罩小玻璃杯的蜡烛燃烧物时间长?你怎样解释这些现象? (二)、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 1、实验1:燃烧要消耗掉一部分的空气。 (1)讲述: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 ①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水不能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 ②不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饮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杯子。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水一般不能进入瓶子,即使进去也很少。) (4)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因为瓶子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5)讲述:接着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