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月球———地球的伙伴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月球表面环境的特点,同步自转与月相变化。 2.地位和作用 月球是人类星际航行的第一站,上好本节课,对学生正确认识地月系,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同时,该教学内容处于高中地理学习的初期阶段,其学习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各章节乃至整个高中地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表面环境的特点;知道月相变化及其周期;运用“月相变化”图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2.过程与方法:培养用图说明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前学生观察月相活动,培养实践观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科研能力;通过分析观察资料和讨论交流,培养问题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敢于质疑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月相成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难点:理解同步自转,“月相成因”图分析。 四、教学安排 1.课前布置学生观测两周(每天观测的时间大致相同)的月相变化,并作好记录(下表是观测期中两天的记录表)。 农历日期 观测时间 天气[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观测记录(绘图) 比较说明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设计思想】在表格“观测记录”一栏中,学生需用绘图的方式画出:观测时地面的东西方向,月亮的形态,月亮距地面的高度;在“比较说明”一栏,学生需记录和前一天相比:月亮形态有什么变化,月亮距地面高度有什么变化。通过每天同一时间对月相的观测和记录,让学生对月相变化有一初步的感性认识,为月相变化教学打下伏笔。 2.把“地球自转与时间”内容的教学安排在本课之前。 【设计思想】由于本课月相成因分析时涉及到“地球自转与时间”这一章节知识,故把本节课调整到“地球自转与时间”这一章节之后进行教学。 3.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容量,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月球和月相两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地球、月球的图片和本课课题,点击鼠标出现第二张幻灯片,大屏幕显示月球图片和“1969年7月1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同学们知道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吗?”的文字。 【设计思想】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提问: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飞出地球、飞上了月球,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了人类为之梦想了数千年的月球,阿姆斯特朗走下登月舱,走在月面上,他没有看到玉兔、没有看到桂树,更没有看到嫦娥!他看到了什么? 屏幕展示: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上的图片和文字“他看到了什么?” 【设计思想】用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教师组织学生读课文后,请学生讨论: 1.月球上有哪些地球上看不到的现象? 2.在月球上有哪些地球上看得到月球上却看不到的现象? 3.宇航员登上月球,需要带些什么,为什么? 屏幕显示相关的讨论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每组一位同学发言;同时,让其他同学对发言的同学提出质疑。 教师提问:在月球上有哪些地球上看不到的现象? 学生可能的答案有:月球上可以看到美丽的地球;月球上有许许多多的环形山、陨石坑;月球上的明暗差别很大、昼夜温差也很大;天空始终是黑色的;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与地球不同……[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师提问:在月球上有哪些地球上看得到月球上却看不到的现象? 学生可能的答案有:月球上看不到天气变化;月球上听不到任何声音;月球上没有水、没有生命…… 【设计思想】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能够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巩固学生已学的地球上有生命物质生存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