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515136

京改版九上化学 4.2水的变化 教案

日期:2024-10-30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19273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改版,化学,变化,教案
  • cover
“第二节 水的变化” 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这节课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和学过的知识,谈谈对水的认识,教师归纳总结出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在通过水的变化—电解水实验进行推导水的元素组成、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以及通过盖吕萨克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实验事实推导一个水分子的原子构成时,均运用了学生原有的分子、原子知识。 另外,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有的体现化学学科特质的关键能力和品格,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化学学科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节课即基于电解水实验及氢气燃烧实验,从宏观、微观分别探究水的元素组成和分子构成,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及利用宏微结合的思想研究化学问题,在推导水的元素组成和分子构成过程中,不断地寻求证据进行推理,并形成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即建立一定的模型认知。 (二)教学内容分析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应用的科学。其中,研究物质的组成是化学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节重点是通过电解水实验认识水的组成,初步建立从物质组成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思维方法。同时,本课题对水的认识从宏观走向微观分子层面,在知识衔接上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通过该节课的研究,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分子、原子,并为后续元素、化学式、质量守恒定量等知识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身边的化学物质”一级主题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二级主题。课标中的“标准”是:认识水的组成。提出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是:根据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自然界水的循环、水的化学变化、水的组成。研究视角从社会走向化学学科本质,从物理变化走向化学变化再走向物质组成。 在研读课标及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从交流你眼中的水入手,了解学生对水的认识,将学生零散的认识系统化,形成研究物质的一般角度: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存在、制备。再从电解水实验入手,通过水通电分解的变化,引出对水的元素组成和微观构成的研究。体现研究纯净物组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整个过程渗透了学科素养———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从日常接触及节约水科普教育、小学科学的学习中都对水有了感性和浅显的理性认识,知道了水的物理性质、水沸腾属于物理变化、水在生活中的一些用途;通过第一章的学习知道了氧气的检验方法,通过第三章的学习知道了水由水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等知识。 2.存在的问题:初三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基础知识还很欠缺,特别是还没有学到元素,对物质的元素组成理解上有困难。 在教学中,为了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教师把元素的概念及元素守恒的观点提前“ 预支”给学生。在推断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及一个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时,教师给学生提供资料信息,让学生根据信息动手画出变化的微观过程,在活动中培养信息的获取和运用能力,同时为学生后续化学式的理解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 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和水的循环。 2.通过电解水实验,了解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并体会研究纯净物组成的一般思路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