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物质混合起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调整 《把物质混合起来》是粤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3课的内容。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质变化现象无处不在,有些物质变化会产生新物质,有些则不会;随后通过设计与制作人造“雪”景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了盐在水中的溶解与析出这一组物理变化过程。本节课则是通过混合小苏打和白醋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有些物质变化伴随新物质的产生。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产生泡泡的秘密”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了气体;第二个活动“这是什么气体”则是通过“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这一实验室常用验证方法来确定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基于深化学生认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考虑,将教材原有内容整合为针对“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本课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体会到物质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经过近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技能。思维方面,他们开始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论证,但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因此,在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并基于收集到的证据得出合理的结论。 三、教学思路 本课是一节典型的探究课,采用5E教学模式,全课围绕 “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这一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怎样才能知道有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呢?学生可能会想到较直观的判断方法--将两者混合起来观察现象,于是开展第一个活动“混合小苏打和白醋”。然而单凭观察到的现象,依然不能确定是否有新物质产生,进而开展后续“验证气球中的气体”和“验证瓶中的固体和液体”这两个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去观察、思考、讨论,以期解决本课的核心问题并获得思维的提升。 四、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有些物质混合后,会产生新的物质。 2.科学探究: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3.科学态度:乐于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六、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烧杯、透明塑料瓶、气球、充气泵、标签纸、塑料吸管、试管、试管架、澄清石灰水、实验记录单、课件。 七、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参与 1. 大家有没有试过将厨房的调味品混合在一起呢?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厨房里的两种物质,白醋和小苏打,它们混合起来会有什么现象呢?会产生新的物质吗? 根据生活实际回答。 提出猜测。 1.用贴近生活的谈话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出本课的探究主题。 探究 与 解释 活动一:混合小苏打和白醋 1.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有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呢?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混合前的装置(气球和矿泉水瓶)中有哪些物质。 3.引导学生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起来,观察并描述现象。 4.通过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我们能确定有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吗? 活动二:验证气球中的气体 1.气球为什么鼓起来了?里面的气体还是空气吗? 2. 演示实验:将空气和气球中的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3.气球中的气体是空气吗? 4.小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活动三:验证瓶中的固体和液体 1.混合后瓶中除了气体,还有固体和液体,你觉得它们是什么物质?你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吗?(出示提供的材料:小苏打和白醋) 2.引导组间交流。 3.巡视指导。 4.引导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