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536102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2 《孟子》三章(45张ppt)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22384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统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孟子
  • cover
(课件网) 22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孔”即孔丘,“孟”即孟轲。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与鉴赏《孟子》中的政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新课导入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是儒家经典之一,跟《大学》《中庸》《论语》被合称为“四书”。《孟子》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孟子把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反映了较强的民本思想。 作品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作品简介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则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他宣扬“仁政”“王道”,反对不义战争。 背景资料 1.城非不高也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2.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3.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古今异义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通假字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定居下来,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词类活用 整体感知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翻译下列句子。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包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提出观点,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用顶真修辞突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这里的“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精读课文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因为这三个句子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件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所以不能颠倒顺序。 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哪一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第二、三层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四层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