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554296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3 声音的变化 教科版

日期:2025-09-23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69188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3,声音
  • cover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课时 课题: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3课。通过第1、2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强与弱、高与低的变化,并且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本课试图帮助学生将声音的变化与物体的振动方式联系起来,进一步探索声音的变化。 教材分成了两大部分:“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的主体流程,基本是按照教材的内容与流程走的。但在具体的操作、定位过程中,又有一定的尝试。 第一,教学目标的定位,有一定调整。 教材第二个活动,《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目标定位是“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教材中,也有一句话“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但在实际的研课过程中,我们发现,首先,通过现有的条件,提供的实验材料,无法确切地观察到物体振动快慢的变化(即振动频率的变化,且,即使能观察到一定模糊的现象,也包含复杂的线速度、角速度等的变化),因此,就更无法将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联系起来了。而且,通过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振动频率”,相对于三年级刚升到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建构这个概念,实在是太难理解了。与其强行“塞”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跳起来能摘到苹果”。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这个教学目标修改了一下,降低为:将物体的音高变化,与物体的形态特点联系起来(其实,物体的形态特点,实质是影响物体振动快慢的因素之一)。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具体表述就为:“通过探究,能够发现,发声物体越短,越细,越紧,发出的声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而将“振动频率的快慢决定声音的高低”这一知识点,仅通过引入音频数字传感器,引导观察声音高低不同时,波形的疏、密,来推测声音单位时间内振动的快慢,仅达到“了解”这个层次。 第二,教具的运用,有一定调整。 教材中设计“一把钢尺或塑料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10厘米~12厘米,用一只手按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尺子的另一端”。在研课过程中,我们发现,首先是学生用手按住尺子时,四年级孩子的力度不够,导致尺子发出的声音,多半是尺子与桌子撞击振动的声音,影响了实验的严谨性。所以,我们改进了教具,将钢尺固定在木板上,降低了孩子的操作难度和障碍。 再则,为了丰富孩子们对“声音强弱”的认识,又增加了小鼓、击掌、制 造强弱不同的音等活动,期望通过强化练习,让学生真正内化“声音的强弱”。 (2)探究“声音的高低”时,教材建议的实验材料是:3根粗细不同的金属管、3根长短不同的塑料管、3根长短不同的铁钉、2根松紧不同的橡皮筋(卡通图片提示)。材料分组较杂,落实实验时,小活动过于频繁,且控制的变量也较多。为了降低四年级孩子的认知难度,我们为每组准备了自制的四弦琴,通过两两比较琴弦,可发现,四根琴弦,可分成“长短不同”、“粗细不同”、“松紧不同”三组。材料有结构,就能很明显地找到特征,为认识“物体的形态变化,能影响声音高低变化”这一概念,搭建一个相对较缓的支架。 (3)在“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活动中,教材安排的主体实验材料是:4个装有不同量的水的玻璃杯。观察、比较敲击杯口,预测、验证它们发声高低的不同。在调查学生的前概念水平过程中,我们发现,不说是小孩,即使是成年人,仅仅观察杯子、水量,仅仅听四个感觉模糊的音,完全无法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所以,在引入“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改用了外形、音高变化更明显的钢片琴,在听比较标准的乐音的基础上,再联系钢片琴的外观,预测就比较有根据了。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