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效果不一样。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状态下声音不能传播。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不一样。 【教学准备】音叉、水槽、棉线“土电话”装置、金属丝“土电话”装置、视频。 在学习本课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以及影响声音的强弱和高低的因素,但同样强弱和高低的声音最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一定相同吗?还要取决于传播的途径和个人的耳的听觉情况,本节课就是讲述了声音传播的快慢以及效果跟介质有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学生的印象里,物体产生了声音,我们就能听到,因为我们生活在充满空气的地球上,假如没有空气呢?于是通过钟罩的实验让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一段音乐:“刚才的音乐好听吗?喇叭离我们明明有一段距离,这个声音是怎么传播到我的耳朵里的呢?”--出示课题:声音的传播。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实验一:(演示) 出示音叉:“认识吗?怎样让它发出声音?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它在。。。?我们曾经是怎样观察到音叉的振动的?” 2.有没有想过水面为什么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的振动带动了———水的振动。 3. 水的波纹又是怎么样的呢?水面是怎样波动的?再做一次实验(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其实我们的声音也是这样像波一样在物质中传播的。 实验二:(学生演示) 老师这里有一个土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 介绍土电话构造。 3.请三位学生上台演示,一位对着话筒讲话,一位拿着听筒听,另一位不拿话筒,站在相同的距离听。 要求: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不要让周围的同学听到了你们的悄悄话 2)说话的同学将话筒紧紧扣在嘴巴上 3)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4)手不能碰到电话线,尽量不要让电话线弯折。 5)等电话线稳定下来再通话。 4. 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5.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实验三:(分组) 原来棉线可以传播声音,你们觉得接下来我们可以研究什么?(水可以吗?木条可以吗?金属可以吗?) 出示金属丝电话,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金属丝是否可以传播声音。你觉得可以吗?用金属丝做土电话与用棉线你们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学生预测他们的传播效果。 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实验中我们要控制哪些条件不变?(说话的声音要一样、线的长度、线都是紧绷的)改变了什么条件?(材料) 实验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出示要求) 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并填写记录 传声物体 金属丝 棉线 预测哪种材料传声效果好 能否听到声音 哪种材料传声效果好 我的发现: 统计并总结。 四、拓展延伸 1.老师现在讲话,大家都可以听得到,我说话的声音是通过什么来传播到你们的耳边的呢?(空气) 2. 如果没有空气老师说话的声音还能被我们听到吗? 3. 播放视频: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我们听得到声音。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 4. 如果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掉,声音会怎么变化? (继续播放视频) 5. 描述并思考:声音变化了吗?怎么变化的?为什么? 6. 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