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 1.按教科书上的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和记录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2.对物体在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快慢等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感受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准备】 8支尺子、32个杯子、8份实验记录单。一把吉他,一只口琴,8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口琴吹奏———《小星星》,学生欣赏。 2.启发思考:听了老师吹奏的音乐后有什么感受? 3.交流体验:(让学生初步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 4.揭示课题:《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变化 1.导语:这么优美的音乐都是怎么演奏出来的,其中的声音都有什么变化吗? 2.归纳:声音有强有弱。 3.追问:为什么声音会有强有弱呢?这和什么有关呢?(提示:声音是靠物体的震动产生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声音的强弱和什么有关。 4.实验方法指导:先轻轻拨动尺子,观察尺子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的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再用力拨动尺子,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的上下振动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理解“幅度”:学生试着有用手比划“幅度”,比划幅度的大小。 6.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7.汇报、交流。 8.归纳: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三、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变化 1.演示实验:观察比较敲击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预测敲击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教师敲击四个水杯,你发现了什么? 四个杯子,分别盛水:满杯,3/4杯,1/2杯和1/4杯。试着用笔和小木棒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现在记录单上记录预测。 由水多到少或少到多的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并做记录,与预测进行比较。 交流实验结果。 解释:四个杯子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音高? 2.比较橡皮筋声音高低的实验 教师拨动橡皮筋,请学生听声音有什么变化?声音的高低和橡皮筋的松紧什么有关呢? 教师反复做几次,请学生仔细观察,橡皮筋振动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学生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及音高变化。 拨动松紧不同的橡皮筋,观察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和振动速度的不同,并描述、记录。 交流实验发现,对发现进行分析。 3.归纳: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板书: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 四、研究物体的形状变化与音高关系的实验 1.用相同的力敲击长短不同的3根钉子、3根长短相同粗细不同钢管、3根长短不相同粗细相同钢管。 2.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现影响音高的因素 五、课堂练习 我会做: 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 )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 );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 )。 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 )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 ),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 ),声音就越低。 六、总结 今天的课你觉得有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