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昼夜交替 教材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白天和黑夜、第三节课:昼夜交替(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1.从整体学习状况看: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对于本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百科全书中知道昼夜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要让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可能很困难。 3.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明白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设计说明: 1.科学教育理论指导:科学探究永无止境,本着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的指导思想。本课的教学意在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和解决问题,并能说出过程和原因。 2.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昼夜交替》第一课时。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昼夜的产生和交替的原因。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从几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图片入手引发学生思维。二、通过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三、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实验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四、回到生活,发现昼夜交替对生活的重要性。 3.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方法梳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昼夜交替》这堂课,我采用“探究———研讨———辩证”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以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假性解释。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在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意见。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不迷信权威. 3.认识到任何自然现象的出现都有它自己的规律。 教学重点: 探究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 教学准备: 地球仪,电子百拼简单电路,贴贴纸,画有太阳,地球的头套各一个,白炽灯,教学视频,课件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多媒体出示几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图片 谈话:同学们,请大家看这六幅图片,左边这几幅图和右边有什么不同吗? 2.提问:昼夜的出现有什么规律吗? 3.小结:昼夜总是交替出现的,周而复始,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背后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昼夜交替。(板书:昼夜交替) 4.谈话:关于昼夜交替,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探究昼夜交替的形成 1.提问: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宇宙中的哪些天体有关呢? 2.谈话:如果太阳与地球都静止,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那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3.出示画有太阳与地球的头套,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昼夜的形成。 4..小结:当阳光照射地球的时候,朝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而背对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 5.提问:那太阳和地球要怎么样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