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 (春秋) 诸侯割据混战 (战国) 各国掀起 变法运动 秦的统一 诸侯势力强大“两制”渐渐崩坏 封建经济发展 秦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李贽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钱穆 西汉贾谊《过秦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一、秦的统一和疆域扩展 1、秦灭六国(公元前221年)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李白 远交近攻 2、开疆拓土 秦 北击匈奴,收回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征服岭南,开凿灵渠 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秦长城遗迹 东到大海 西到陇西 南到南海 北至长城 “东至海暨朝鲜,西到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史记·秦始皇本纪》 3、意义 (1)结束长期割据与混战,开始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扩大帝国规模 (3)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钱穆《国史大纲》) 名词解释: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里包含了相互区别的两方面意思: 专制主义:主要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表现为皇权的集中与独揽 中央集权:主要针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自主权,须严格服从中央号令,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免,具体表现为郡县制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地方:郡县制 李斯 1、政治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 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 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 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功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 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材料三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中央———郡———县(道)———乡、里———亭 郡守(行政) 郡尉(军事) 监御史(监察) ①特征 A、郡直属于中央 B、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②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意义 A、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B、对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是秦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都是地方行政制度;都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官僚政治 贵族政治 世袭 皇帝任命 隶属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 独立性较大,易形成割据势力 郡县制 分封制 同 异 (2)中央:皇帝制 (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决策具有独断性与随意性) (3)中央:三公九卿制 丞相:行政 太尉:军事 御史大夫:监察 (4)中央:朝议制度:集思广益,减少皇帝决策失误,后期被破坏 【学习思考】 如果不采用“朝议”的方式,不同政治主张无法交锋,正确的意见无从发表,也难以执行。但是不能过分夸大“朝议”的作用。在专制制度下,最后的政治裁决者是皇帝。朝议召集与否,朝议的结果采纳与否,采纳的程度如何,都完全取决于皇帝一人。如果皇帝不认可,无论是怎样的“应运豪杰,因时大臣”,也不可能切实参与行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