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育科学-出卷网-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课程标准】 课标相关要求:(1)声音是有震动产生的;(2)证实声音是有震动产生的。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出声音。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能从连续的探究活动中抽象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情感与价值目标:在对“物体发声原理”的探究活动中,能积极提出问题、想法和建议,阐述自己的理由;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乐于合作与交流,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学习难点:能从连续的探究活动中抽象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学习准备】 材料:鼓、小棒、音叉、杯子、钢尺、橡皮筋等 【学习过程】 1、玩中体验,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听听声音,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小鼓,你能让小鼓发出声音吗? 问题二:小鼓安静的放在这里,按照同学们说的这么一敲,小鼓就发出了声音,根据这个现象,你能提出一个想研究的关于声音的科学问题吗?(敲之前教室里边很安静,同学们这么一敲,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声音是不是敲产生的?(你不但提出了一个关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并且猜想是因为敲打产生了声音,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生:原来没有声音,为什么一敲就有声音了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样一个问题。 2、深度体验,激发矛盾(猜想也要有依据,渗透证据意识) 师: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敲打 师:你根据什么猜想是敲打让鼓产生了声音? 师:有没有不同的想法,或者你认为是其他的原因让鼓产生原因的? 师:(没有也没关系的)我这里还有一玩意,想玩吗?(出示吉他) 你怎么玩? 师:同学们玩的时候也发出了声音,你认为声音是怎样的?(弹) 生:弹 师: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钢尺,在不敲打的情况下你能让他发出声音吗? 生尝试。 师:你认为钢尺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我们以这个吉他为例,回顾一下他们声音产生的过程,没有弹之前,没有声音,如果是弹让吉他产生了声音的话,我们弹完之后,声音应该就应该马上停止。但是还有声音,说明发声是物体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同学们推测一下物体发声和不发生时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除了声音之外有无其他的区别? 3、观察活动 寻求证据 师:如果你在发声时你观察到一些现象,这种现象在不发声的时候没有出现的,能说明什么? 生:和这个现象有关系. 师:如果只有一个物体发声时有这种现象,我们能这样下结论吗? 生:不能。 师:我们应该怎样做? 生:多观察几种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之间的区别。 师:如果每种物体在发声的时候都出现了某种现象,我们才能下结论。 师:一会我们在实验的时候要观察和记录什么? 生:观察鼓、钢尺和橡皮筋发声的状态和不发声时的状态,感受和观察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区别?请大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师:同学们现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你们自己的发现。 师:刚才同学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发声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物体在快速的动,来回的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的钢尺、鼓、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的做往返、快速的运动,在科学上,把这种运动称为振动。现在谁能再把发声的物体的共同特点说得更准确一点呢? 生:发声的物体都在做振动 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再来做一下实验。 师:这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