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三支蜡烛的燃烧比赛。第二,用实验方法分析空气成分。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1、认识到燃烧只用去了部分空气。2、认识到瓶内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3、阅读资料,认识空气的组成。第三,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第四,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学情分析 虽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色透明的气体,学生学起来会比较抽象,但是因为空气的无处不在并且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从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的有关性质,因此学生会比较感兴趣。 学习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评价任务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 教学准备 三只相同的蜡烛、去底的塑料瓶、水槽、红水、火柴、小苏打、软管、集气瓶、烧杯、澄清石灰水、冰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教材第9页上的三支蜡烛图片) 1.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三支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持久? 2.学生猜测。 3.教师演示实验:同时点燃三支蜡烛,并给其中两支蜡烛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杯,观察有什么现象。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5.讨论: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为什么罩大玻璃杯的蜡烛比罩小玻璃杯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你怎样解释这些现象? 6.学生讨论、交流。 7.讲述: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所有的空气吗?玻璃杯里还有没有空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 1.实验1: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讲述: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 ①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水不要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 ②不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饮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杯子。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水一般不能进入瓶子,即使进去也很少) (4)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因为瓶子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5)讲述:接着实验,把瓶盖拧松,把瓶子拿起来(注意不要弄湿烛芯),点燃蜡烛,等蜡烛燃旺后再用瓶子把蜡烛扣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拧紧。观察有什么现象。 (6)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7)汇报实验结果。(蜡烛慢慢熄灭,水涌进瓶子里) (8)讨论: ①水涌进瓶子的现象说明什么?(说明瓶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②为什么瓶内空气会减少了?(说明燃烧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 2.实验2: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1)提问:瓶子里剩下的空气能支持燃烧吗? (2)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 (3)照教材第10页的方法讲解实验操作,并要求:先把细铁丝一端绕在火柴棍上,一名同学擦燃火柴时,另一名同学才拧开瓶盖。 (4)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5)汇报实验结果。(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 (6)讨论: ①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说明这些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②由此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能支持燃烧) ③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三、总结 1.讨论:阅读教材第10页上的资料,查明空气中支持燃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