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 知道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恢复原来形状动力,能举出产生弹力的例子。 通过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探究实验、分析数据得出橡皮筋的缠绕圈数越多,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的结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行橡皮筋的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实验结果中多个数据的整理、归纳和解释。 【教学准备】 实验用小车、橡皮筋、小车跑道、写有组号的不同颜色磁铁、小组及班级数据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借助一些物体的重力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即重力可以驱动小车。 2、出示马拉车、缆车、汽车、的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车是用什么力量使它们运动起来的吗? 3、相信你们都玩过许多玩具小车,那你们的玩具小车是靠什么为动力运动起来的呢? 4、出示小车:我们能不能用橡皮筋给小车提供动力? 5、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橡皮筋作动力。(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解 (一)安装小车 方法演示: 1.把橡皮筋圈连接起来,两端固定在螺丝钉上,中间绕过车轴固定。 2.转动车轮,让橡皮筋缠绕,松开手。 (二)初步探究—尝试让你的小车向前运动起来 1. 提出问题 (1) 如何控制小车的行驶方向? (2) 你是否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2. 动手尝试让小车向前运动 3. 交流发现 预设: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发现向后转动车轮,橡皮筋缠绕,小车前进; 向前转动车轮,橡皮筋缠绕,小车后退,并且部分机灵的同学能初步看出橡皮筋缠绕圈数与作用时间或速度之间的某种关系。 (三)深入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1. 讨论制定计划: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1)可以让橡皮筋缠绕不同圈数来做对比实验。 (2)实验时还应注意:小车相同,橡皮筋相同,地面光滑程度相同。 (3) 为了实验更加准确,每种圈数应进行3次实验,并把小车的行驶距离记录在小组表格中; (4)小车行驶的距离可以用小车前轮的中轴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表示。 (5)实验后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在班级数据记录表中贴出实验数据。 2. 实验注意事项: (1)视频演示如何计算橡皮筋缠绕圈数,观察后轮标签转动的次数。 a. 后拖小车的方式; b.手拨小车后轮的方式 (2)演示固定小车后轮,从起跑线处轻轻释放小车的过程。 3. 进行探究实验,记录数据 4. 分析表格,得出结论: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5. 特殊数据的产生及处理 邀请有特别数据产生的小组分析数据出现的原因或再次进行实验,其他小组倾听并交流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四)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1.提出问题:为什么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2. 用橡皮筋进行体验活动:将两手的食指伸入橡筋中,其中一只食指固定,另一只食指用力拉橡筋,在橡筋被拉伸或者缩短的过程中感受手指受到的力。 3. 定义弹力: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五)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票夹、弓箭、弹弓、撑杆跳高、跳水、拉力器、测力计 三、课后思考 你还有什么方法让橡皮筋小车运动得更远吗? 四、板书设计 用橡皮筋作动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