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月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课文从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画出自己记忆中的月亮。通过引发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画的月亮是不一样的”来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因为学生对月亮并不陌生),让学生充分阐述,从中了解学生对月亮的变化已经知道什么、了解什么,对关于月亮的哪些问题感兴趣等。 根据不同月亮的形状给月亮排序,也是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的举措。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排序方法,但和实际相吻合的只一种,即蛾眉月(缺口朝外、和上弦月相一致)、上弦月、凸月(缺口朝外、和上弦月相一致)、满月、残月(缺口朝外、和下弦月相一致)、下弦月、蛾眉月(缺口朝外、和下弦月相一致)。对于其他的排列方法,我们可以尊重学生的想法,把这些排序方法当成是学生的一种已有经验,待实际观察以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观察结果来纠正自己原有概念的错误,而不应在课堂上根据老师或者书本的介绍来纠正学生错误的概念。 第二,观察模拟月相盒内的月相。月相盒也可以自己制作:在一个圆形的盒子上开上八个圆形的观察孔,盒盖的内部悬挂一只乒乓球,在盒子上插人一支电筒,就可以从每个孔观察到模拟的月相变化。八个小孔代表八个方位,从不同的小孔看到的乒乓球发光的部位是不一样的,就如天空中的月亮形状的变化。 第三,通过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来概括月相变化的规律。对于学生来说,模拟实验只是纸上谈兵,远不如实际观察令人信服。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保持他们的观察热情,促使他们能够坚持下来。这一过程比他们得到月相变化的知识更为重要,因为作为科学家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坚持,能够为了自己的事业不顾一切。因此,在月相观察的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给月相记日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和月亮的亲近而感到自豪,油然产生一种神圣的感觉:他们就好像是小科学家,在做着科学家以前曾经做过的事情。 学情分析 月亮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充满着神秘和幻想,学生非常想了解有关月亮的秘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因为学生熟悉月亮,所以观察月亮的主动性可能不够强烈,如果观察的时间很长,学生会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月亮充满兴趣,就必须让孩子亲自去关注研究的对象,发现问题,以及怀着自己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去观察月亮,这个过程的本身要比“了解月亮的变化规律”更为重要。 学习目标 1.能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2.知道月相的变化规律。 3.能设计一些方法,真实地记录月相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难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1个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评价任务 通过连续观察月亮,认识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记录纸、月相盒或者一组制作月相盒的材料(鞋盒、细线、乒乓球、小电筒)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观察兴趣 1.提前一天布置观察任务:回家观察月亮,为上课做准备。 2.第二天:组织学生讨论月亮。 3.第三天: (1)组织学生发言:说一说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的月亮,月亮是什么形状? (2)引导学生谈一谈:这次看到的月亮和以往看到的月亮有何不同? (3)让第一天就看到月亮的学生说一说:昨天的月亮和前天的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关心今后月亮的形状如何变化。 4.第四天和第五天:学生在伙伴的召唤下投入到新的观察中。 二、向老师打电话汇报,保持观察兴趣 1.第五天早上,发动学生:“我们看一看谁先观察到月亮,下次谁观察到月亮,就给老师家打电话。” 2.在学生发现太阳落山后,挂在西边的天空淡淡的月亮后,组织学生观察月亮。 3.布置第六天的任务:今天不是仅仅看到月亮就打电话,而是看到月亮落下的瞬间的同学才往老师家打电话。 4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