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引入: 师: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师: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这是一个介绍贝多芬的视频,其中前半段有声音,后半段没有声音,同学们看了这个视频有什么感受。 生:、、、、、、、 师:如果没有声音,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麻烦,世界将少了一丝理解与美丽。 师:我们都知道贝多芬他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学家,其实他也是一位失聪的残疾人,那么失聪的贝多芬是如何进行音乐创作的呢?是不是觉得很奇妙,还有更神奇的事情。 师:请看,这是一个纸杯,中间穿一根棉线,当我用手去拉扯棉线的时候并没有很奇怪的声音吧,现在老师用沾了水的手去拉扯棉线时,我们听到了奇怪的声音,这声音像什么? 、、、 师:你们想试试吗?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个挑战,请你们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使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想出的办法越多越好,并观察、比较发声与不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变化, 师:实验开始之前,我们先学习下实验规则。(解读实验要求) 、、、、、、、、、(学生实验) 师:哪个小组愿意和我们一起分享下你的实验记录 、、、、、、、 使物体发声的方法有:敲击、拨动、弹、、、、 师:为什么拉橡皮筋不发出声音,弹橡皮筋就会发出声音呢?发声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 师: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猜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什么方法才可以得出结论。 生:实验 师: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我们用肉眼很难看出来,现在老师设计了一个实验将这种微小的变量放大,就是一个铁架台上系上一个乒乓球,当乒乓球静止时,将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同学们看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师:停止,请把仪器放回原位,请一个同学汇报一下刚才的实验现象。 生:、、、、 师:乒乓球被弹起来了,证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师:再来看一个实验,这是一杯有颜色的水,老师将发声的音叉放进水中,水被溅了起来,看,纸巾上沾上了有颜色的水。这也证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师: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将微笑变量放大的方法叫做微笑变量放大法。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声带的振动,而且可以看见声带的振动,这是一个圆筒,两端开口,一端蒙塑料膜,膜上粘一小块废旧光盘,如果用激光射向光盘并将光反射到墙壁上。再在圆筒另一端说话,墙壁上的亮点会怎样呢? 师:请两位同学来协助我完成这个实验 师:其实贝多芬他是咬着木棍进行音乐创作的,同学们可以自己解释一下吗,为什么贝多芬咬着木棍能进行音乐创作。 生:、、、 师:同学们辛苦一节课了,我们来放松一下,欣赏一段舞蹈表演。 师:最后老师有一个任务,请同学们观看一个视频,并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释视频中的现象,并且查找相关资料,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附件: 一、照片 二、组内评价 1、余菊仙老师 2、蓝卫国老师 3、曾爱庆老师 三、自我评价 通过这次课教研课,我意识到自己身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