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让小球动起来 一、授课内容:《科学》四年级上册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及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方法; 2、能够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3、能够正确的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物体在力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2、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哪种力作用的结果。 (四)STSE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种使小球动起来的方法。认识物体运动方式。 五、教学难点:找出物体的运动是由哪种力作用的结果。 六、教学准备:纸杯、乒乓球、橡皮筋、水、塑料挡板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提问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前一课《常见的力》中都认识了哪些力?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的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力揭示课题,为后面做铺垫。) 2、学生思考,并回答自己知道的一些力。如推力、拉力、弹力等。 (二)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小球,引导学生设想:怎样能让静止的小球动起来?你能想出多少种办法? 2、学生设计让小球动起来的方案并做好记录。 学生进行思考自己想到的办法,与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并把设计方案记录下来。(引出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多种方案,激发探究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使学生思维得到预热,为探究做准备。) 3、学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每组选出代表上讲台领取所需材料。利用实验材料,小组合作进行实验验证,并把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上。 小组实验记录表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画图或用文字说明。 应用了( )力使小球运动。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做总结: (1)你们小组分别用了什么方法使小球动起来? (2)小球是怎样运动的? (3)每种方法分别用到了什么力?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并能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得出结论。) 5、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改变运动小球的方向?用到了什么力? 学生思考并说出改变运动小球的方法。如:应用推力拿塑料板拨动,应用风力吹动小球等; 6、进行活动总结。 (三)拓展活动。 1、阅读科学在线,了解物体的运动的基本方式。阅读后分别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属于平动、转动、振动。 2、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如弹弓应用弹力,推车使用了推力等。 (培养学生的阅读、倾听能力,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具体理解物体的运动基本方式,体会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3、总结本课内容。 八、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各种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力与运动的关系,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可以由静止变为运动。本课在围绕让物体动起来这一主线,进行科学探究。为了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整个课时将猜想、设计、实验、小组交流、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探索,充分遵循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总结交流”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师生交流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本课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过程,积极与本组同学进行交流,利用材料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