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壤的成分 教学目标 知识: 让学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是由砂、粘土、水、空气、腐殖质 等成分构成。能力: 使学生会做分析土壤成分的实验,通过分析综合认识土壤的成分。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到集体学习的乐趣,学会与人 相处,共同做事。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4、5课构成本册教材的“土壤”教学单元。 本课书是在学生了解砂和粘土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不同成分构成的,从能力培养方面看属于“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的系列。 本节课的教材编写思路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土壤,然后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采集观察,最后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所提高,还要注重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的交流。教法建议 通过教师的讲述,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土壤,,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野外观察和采集土壤标本,对于城市的学生则显得不太切合实际,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应提前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在课前从各自的住家附近采集一些土壤标本,放在一个塑料袋中,将袋口封好,上课时带到教室。这样做不仅能够得到不同地域内的土壤标本,更是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态度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的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真正了解土壤的成分,因此引入新课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没有学习怎样使用酒精灯,故此土壤中含有腐殖质的实验要由教师亲自操作,学生进行观察与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 教学设计示例 第四课 土壤的成分 教学目标:知识: 让学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是由砂、粘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能力: 使学生会做分析土壤成分的实验,通过分析综合认识土壤的成分。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到集体学习的乐趣,学会与人相处,共同做事。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综合认识土壤的成分。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托盘一个、烧杯一个(内装水)、玻璃棒、抹布; 演示实验材料———酒精灯、铁架台、铁环、铁罐头盒、火柴。学生准备: 各自从家中采集到的土壤标本,放在塑料袋中封好袋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引入: 1、师生谈话:谁知道什么是土壤?(板书:土壤) (目的: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2、教师讲解:土壤的定义 3、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在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发现?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土壤的成分 (1)教师讲述:知道了什么是土壤,那么土壤中究竟含有哪些成分呢?(板书:成分) (2)认识土壤中含有水分: 让学生分组观察带来的土壤标本,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看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汇报观察结果:(有的塑料袋上有凝结的水珠)教师小结:土壤中含有水分,不同环境中的土壤干湿程度不同。(板书:水) (3)认识土壤中含有空气:讲述:土壤中除了含有水分之外还有什么其它成分吗?让我们把它放在水中进行观察。学生分组活动,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教师小结:土壤中含有空气.(板书:空气) (4)认识土壤中含有砂和粘土教师讲述:让我们用小棒搅拌烧杯中的土块,然后让它慢慢地沉降,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分组实验,可以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汇报观察结果师生共同讨论:细腻的是粘土,粗糙的是砂教师小结:土壤中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