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698788

五上 16风的形成 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57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五上,形成,教案
  • cover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能推测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目标: 愿意利用所学的热对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 教具学具准备 铁架台、蜡烛、火柴、纸螺旋圈、风的形成演示箱、蚊香等。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风吗?。(学生回答,借此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同学们来看这样一个现象,冬天,把教室窗户打开一条缝,将两条纸片分别站在门缝的底部和上部,你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思考片刻,部分学生回答)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风是怎样形成的。(切入课题) 二、师生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一:观察上升的空气 1、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关的实验,叫做“纸螺旋圈转起来”,教师介绍实验材料,提示:①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使螺旋圈自然下垂。②点燃蜡烛,放在螺旋圈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③移走蜡烛,观察螺旋圈会怎样。(可反复几次) (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推测纸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3、谈话:刚才很多小组已完成了讨论,哪个小组能把你们小组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学生谈出热空气上升带动纸螺旋圈转动起来。) 4、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了解人们对热空气上升的利用等。(根据科学在线再次解释螺旋圈转动原因) 活动二:风的形成 1、谈话: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风箱(了解风箱的构造)。 2、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教材上的实验提示。(学生自读理解提示)教师强调三点: ①前后对比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和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②实验过程中风箱要不透风;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4、学生按照 “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汇报结果。师生梳理,重点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a.实验中蚊香的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b.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有风? 5、(学生在汇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三、本课小结 谈话总结:通过本节课几个活动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风的形成的原因:(学生说)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谈话:现在我们再返回来,看看刚上课时的那个问题:门缝上部和底部的纸片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运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 四、拓展延伸 观察家中暖气、空调、厨房排风扇的安装位置,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 板书设计: 风的形成 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