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苗的诞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 “生物生长的需要”单元的第一课,主要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课本中设计了一个活动,首先让学生猜想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部条件,并提供了一个实验方案:“研究种子萌发需要水”给学生提供参考,来动手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根据这种方法,再研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和空气。最后总结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空气和水。拓展活动:上网查询相关知识,并制作种子标本盒,有利于学生对多种种子的认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理解、接受能力比较强,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也具备一定的网上查阅相关知识的能力,对于提问敢于发言。思维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但必须以直观的有结构的材料作为依托。才能从对事物现象和外貌的描述抽象出其本质特征。。学生已经知道生活中的各种植物的种子,但对于种子的内部构造并不了解,他们可能对探究种子为什么会生长成小苗产生兴趣。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 能通过实验验证种子萌发需要的外部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制定“研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部条件”的实验方案。 2、能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分析总结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部条件。 3、会上网搜寻相关资料,制作种子标本盒。了解不同的种子萌发适宜的条件是不同的。 4.种苗在太空遨游以后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坚持长期对种子发芽情况的观察。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看法。 【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用视频资料创设一个情境引入新课;然后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相关问题并通过实验来验证;最后汇报自己实验的结果后师生共同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得出结论。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把绿豆、黄豆、西瓜种子发给每个学生带回家(也可以自备种子),自己根据查到的知识想法让其萌发得最好,并作好观察记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共同观看视频资料(种子萌发长成一棵植物)。 2、你们看到了什么? 3、学生描述。 4、大家看得很认真,撒播出去的种子,在条件适合的时候就会萌发,长成一棵新的植物,看到这一过程,你的脑海里产生了什么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种子为什么能生根、发芽? ②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棵植物? ③种子里面有什么? 7、同学们不仅是用眼睛在看,还学会了用大脑去思考,这些问题都和种子的萌发有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5课种子的萌发。 板书课题:到种子的内部去探个究竟。 【设计意图:通过上网观看视频引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动脑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实现观察中“行”与“思”的有效结合】 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那么,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呢? 二、活动: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请同学们把萌发的种子和观察记录拿出来,比一比,谁的什么种子萌发得最好?。 2、讨论交流: (1)介绍自己给种子提供了哪些条件? (2)发现了什么问题? (3)网上冲浪:打开“百度”搜索引擎网站在输入框中输入“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按回车键。把查到的相关内容复制到我的文档,并总结种子萌发和哪些条件有关 (4)你认为哪些条件是种子萌发一定需要的?(适宜的温度、空气和水) (5)怎样验证?(实验验证方案) 【设计意图:适时追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以“行”促“思”,实现“行”与“思”的协调联动。】 3、交流汇报 4、教师对“对比实验设计方案”进行指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