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720733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11.3.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日期:2024-05-09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170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牛津,上海,科学,11.3.1,声音,产生
  • cover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受温度和不同介质的影响,回声。 2.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会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以及声速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过学习声音的产生的过程,体会通过实验与分析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关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真空中不能传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口述现实生活中的声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出问题: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二、知识教学 1.声音的产生。 (1)实验: ①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②分别用手触摸正在说话和未说话时候的咽喉。 ③用手触摸正在发声和未发声是的小音箱喇叭内壁。 学生讨论:学生说出亲身感受到的、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验现象。 (2)分析: ①振动的橡皮筋、喇叭内壁振动、咽喉(声带)振动,有声音发出。 ②橡皮筋、喇叭内壁、咽喉(声带)不振动,没有声音产生。 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实验演示———真空罩实验。 师:抽去真空罩中的一部分空气,同学们听到闹钟声音的音量如何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音量减小了;原因是真空罩中的空气减少了。 师:再抽去真空罩中的部分空气又如何? 生:听到的音量更小了。 师:假如能完全抽去真空罩中的空气,能听到的音量又如何?为什么? 生:假如能完全抽去真空罩中的空气则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因为没有空气。 (2)分析:没有空气声音就不能传播。 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那些物质能传声呢? ①通过真空罩实验我们已经知道空气可以传声。 ②学生实验:两个同学一组,分别在桌子的两边,一个同学轻敲桌子,另一同学用耳贴桌子倾听。 ③演示实验:将闹钟装入密闭的塑料袋中使之沉入水底学生观察、听是否有闹钟的声音。 学生分析:除了空气,桌子能传声,水也能传声。 (3)总结: ①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 ②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媒介,统称为“介质”。 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 根据速度的定义(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叫做速度)类比得出声速的定义:描述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叫做声速。 学生观察“小资料”并讨论影响声速的因素有哪些? (1)分析: ①空气(液体或固体)的温度越高,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②相同温度下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有:固体中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 (2)结论: ①在同种物质中,温度越高的声音的而传播速度越大。 ②相同温度下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有:V固>V液>V气。 回声:回声是声源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而形成的。 三、例题 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一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约1.5S后听到回音,那么这口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 解: 分析:声音由发出点(井口)传播到井底再反射回到井口所经过的路程是井深的两倍。 所以声音的传播路:S=V?t。 S=340m/s×1.5s=510m。 设井深为:h; 则有:S=2h; 所以:h=S÷2; h=510m÷2=255m。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