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779766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2509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 cover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内容,理解作者观点,引导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章。 2.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增强动手实验的意识。 ? 3.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4.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3.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学生回答) 神农氏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亲自尝试百草,发现了能攻毒祛病的中药。那么大家又知不知道关于西红柿的故事呢?其实啊,试验的过程就是对事物进行探察的过程。就像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除了那一份敢于冒险的勇气之外,是不是还告诉我们要通过对事物的探索来获取对事物的认识呢?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精神。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三、检测预习: ? 1.生翻开这课的《导与练》,师找四名学生上台写出“基点梳理)1—4的答案,鼓励学生提出另外的生字难词,师生共同点评纠正。 ? 2.师补充:根据所给内容在课文中找出相应词语写在括号里。(师说生答,师把词板书在黑板上。) ?A.形容非常顺利,没有阻碍。(一帆风顺) ?B.置身于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袖手旁观) ?C.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不知所措) ?D.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 ?E.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彷徨) 四、感知文本: 点生按座次朗读课文,一人一段,要求:不能添读、漏读、错读,声音要宏亮,吐词要清楚;读完后师找学生点评。 五、巩固铺垫: 师生一起回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同学们可结合课文后边方框里的文字回答)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 ??2.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 3.怎样理解论据呢?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它又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4.那什么是论证呢?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演绎推理论证等,在议论文中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说理,很少只用一种方法。 6、活学活用: 那么本课的论点是什么?你能为本文列出结构提纲吗?利用刚才所复习的议论文知识,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可推举一个代表把讨论提纲写在黑板上,其他人则写在书上或者预习本上。师生共同订正。(板书)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论点) ??第二部分(3--12)分析问题。 ??A.(3—5)分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