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781079

10《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57次 大小:112654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古诗三首,课时,评卷,答案
  • cover
10 古诗三首 课时测评方案 字词模块 一、读拼音,写字词。 这是一条石板路,是工人一chuí(    )一钎kāi záo(    )出来的,痕迹很明显。 二、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何当金络脑。(  ) A.为什么。  B.何时将要。  C.值多少。 2.快走踏清秋。(  ) A.踩踏。  B.踏步。  C.走、跑。 3.粉骨碎身浑不怕。(  ) A.全,全然。  B.浑身。  C.也。 句子模块 三、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石灰石(   )经过千锤万凿,(   )经过烈火焚身,(   )粉骨碎身,(   )要把清白留在人间。 四、品析诗句。 1.《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这两句运用的是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意思是_____ _____。 2.读到“千锤万凿”,我仿佛看到了_____,听到了_____;“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让我想到_____的画面,感受到石灰石_____。“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_____。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 _____ _____。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现出_____ _____。 3.“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字,写出了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的“任”字,写出了_____ _____。这首咏物诗,采用了借物喻人、咏物明志(即借物言志)的写法。前两句“_____”,后两句“_____”。 读写模块 五、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朝诗人_____。“吟”是_____的意思。 2.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骨/碎身/浑/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第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的决心。 4.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物”是_____,“志”是_____。 5.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_____ _____ 六、课外阅读。 (一)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①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③易水,霜重鼓寒④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注释】①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②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③临:逼近,到,临近。④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⑤玉龙:宝剑的代称。 1.解释加点字。 (1)黑云压城城欲摧。(   ) (2)甲光向日金鳞开。(   ) (3)霜重鼓寒声不起。(   ) 2.用原句填空。 (1)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 _____。 (2)表现誓死也要忠心报国的诗句是_____ _____。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_____的《易水歌》:_____ _____。 4.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中的“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B.第四句中的“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的“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二)别董大① [唐]高适 千里黄云②白日曛③,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白日曛:曛,昏暗。太阳黯淡无光。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北风、大雁和_____。 2.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 A.写景状物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