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797660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 失去光泽的铜镜-湘科版

日期:2025-10-06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6次 大小:98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失去
  • cover
失去光泽的铜镜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金属生锈的主要原因有:环境比较潮湿、与空气接触、与酸碱盐等接触。 2.知道在金属生锈的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锈。 3.知道防止金属生锈的一些方法。 (二)科学探究: 1.能设计对比实验并用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初步探究金属生锈的原因。 2.观察生锈的铜、铁等金属,能准确地描述常见的金属与金属上的锈的区别。 3.根据金属生锈的原因,能提出一些防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乐于探究来自生活中的关于金属生锈的原因。 2.能认真、仔细地观察,尊重证据。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初步探究金属生锈的原因。 难点:将金属生锈的现象归结为物质变化中的一种新的类型(分类标准是“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铁丝、细砂纸、吸水纸、小塑料盘、生锈的金属与没有生锈的金属(铜、铁、铝)、图片。 学生准备:查阅关于金属生锈原因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引入:从前一课的青铜器引出铜镜,再到考古挖掘出来的锈迹斑斑的铜镜,引导学生来探究金属生锈的问题———我们能根据埋藏铜镜的环境,推想金属生锈的原因吗? 2.出示埋藏铜镜的环境(有潮湿水的环境、有空气等等)。 (二)活动1:初探金属生锈的秘密 1.提出问题:潮湿是不是金属生锈的一个原因? 2.猜测假设:潮湿是引起金属生锈的一个原因。 3.设计实验:我们用铁丝来做实验,先用细砂纸将铁丝擦一擦,看一看铁的颜色。将一根铁丝(1号)放在潮湿的吸水纸上,另一根铁丝(2号)放在干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观察铁丝发生的变化,做好记录。 4.实验探究并观察记录(课后):出示教师在教学准备好供学生观察验证的一组对比实验(潮湿与干燥)并已经能够看见结果的材料。 5.得出结论:金属的生锈是与潮湿的环境有关。 6.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炒菜的锅的底部一圈黄色的锈迹、瓷碗的底部有黄色的一圈锈迹。 7.阅读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引起金属生锈的原因有三点:潮湿的环境、与空气接触、与酸碱盐接触。 8.教师提问:想办法验证后面两个引起金属生锈的原因。 9.学生讨论方法,教师评价。 (三)活动2:金属与锈 1.对比观察一种金属及金属上的锈并做好记录。 指导观察方法:用细砂纸擦铁质部分;比较软硬的办法:刻画,比较刻画后的痕迹深浅。 2.学生观察后汇报,然后讨论:铁锈还是铁吗? 3.对比观察多种金属及金属上的锈并做好记录。 4.初步得出研究结论并据此判断其它物质变化的类型。 引导学生得出:锈是某种金属发生了变化后所产生的新物质。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将物质的变化尝试按“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分类,并对前一课的物质变化的例子进行又一次的判断和分类———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例如:蜡烛熔化、热胀冷缩、水的三态变化、剪开布料、木头做成家具、食盐的溶解等都属于形态上的变化(即物理变化);金属生锈、和水泥、泥土烧成砖都会产生新物质(即化学变化)。 5.初步了解防锈的方法。 让学生先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找到原因后“对症”献策,再指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中的有关资料。 6.师补充介绍纳米技术。 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1—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这就是纳米科技,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 纳米是一种几何尺寸的度量单位,1纳米为百万分之一毫米,即1毫微米,也就是十亿分之一米,略等于四十五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1厘米=10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纳米结构通常是指尺寸在100纳米以下的微小结构。 颗粒尺寸在1~100纳米的微粒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