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832404

辽宁省丹东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5-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5次 大小:2820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辽宁省,丹东市,2019-2020,学年,高一,学期
  • cover
2019~2020学年度(上)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5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6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既然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那么对于人性的判断就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 ??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一般通过丰富细膩的个案呈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而文学艺术通过虚构和艺术加工将人类置于两难境地,借助灵与欲、善与恶的冲突来展现人性的伟大与卑微。 ??不同于人文学科和文学艺术, ① ,为了逻辑的周严和推理的方便,社会科学通常会将人性简化为经济理性,假定人类行为的核心是利益最大化;出于价值中立的原则,社会科学研究者总是极力避免对研究对象进行道德评判,经济理性作为“超善恶”的禀赋被学术界广泛接受。虽然理性经济人的人性假定具有较强解释力,但现实世界也存在无数反例。譬如,人们并不总是理性的搭便车者,很多时候也会为了公共利益或集体目标奋不顾身。人类的利他行为似乎与自利行为( )。为此,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为这一假说增加了若干约束条件。 ??我认为心理因素对人类决策和行为的驱动作用不亚于理性。情感和认知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选择。利益因素往往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心理、情感来影响人的行为。在族群冲突的研究中,不少学者都注意到了情感因素和心理过程的重要性。 ??法学与政治学学者唐纳徳·霍洛维茨认为,“对灭绝的恐惧”是族群冲突背后的群体心理,族群冲突有充满激情的、象征性的和忧虑的一面。“不满”、“恐惧”和“仇恨”等心理驱动力存在相互增强的作用,因为这些动机都暗含了“求变”的心态。“不满”与“仇恨”反映了行动者因自身利益或荣誉的得失而寻求改变现状,“恐惧”则反映了行动者由于害怕潜在的损失(安全、地位)而试图改变现状。 ??社会科学研究之所以难以呈现复杂人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科学的( )和科学化。现代的学术训练要求严谨的方法、小心的求证、充分的证据,这大大提高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水准。但同时,也让很多社会科学的研究趋向( )的主题,在我看来,思想与方法、创见与证据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有思想、有创见,同时逻辑周严、证据充分的研究,自是上上之选。既无思想、又无证据的陈词滥调,则与学术垃圾无异。此外,还有两类学术作品介乎二者之间。 ??一种有证据无思想,我称之为“精致的平庸”。这一类研究在方法和技术层面可圈可点,符合现代学术规范,但常常用一套精致的方法论证了一个不重要的问题或者重复了他人的学术发现,缺乏原创性的理论贡献。 ② ,我称之为“自负的深刻”。美国社会运动家埃里克·霍弗的《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一书就是典型。作者属于在工人运动中自学成才的“工人思想家”,虽然没有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但长期的斗争经验和极其敏感的个性,让他对人性的本质( )。在这本书当中充满着智的顿悟和洞见俯拾皆是,这种蒙田式的警句虽然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撑,但却可以轻易打动像我这样的专业读者。 ? 相比之下,我个人更为欣赏自负的深刻,因为它富有启发性,可以发展为理论假说,经由数据检验之后形成实证性的理论。而精致的平庸很少带给我们新东西,他们总是在重复我们已知的事情,或者说出我们不想知道的事情。 社会科学家要真正地理解人性、揭示人性,一方面,需要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严格的学术训练,这是我们区别于一般观察者的地方;另一方面, ③ ,重视自己的直觉和体悟,而不是过度地依赖数据和技术,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洞见。 (选自熊易寒《社会科学何以洞察人性》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价值中立,指的是不对研究对象进行道德评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