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83597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课件36张ppt

日期:2024-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250070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课件,36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null 议论文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20世纪改变人类生活的十大科技发明: 电视、尼龙、塑料、青霉素、飞机、计算机、互联网、激光、基因工程、心脏移植。 但这些发明中没有一项是属于中国人的。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导入新课 现象一 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现象二 1、说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 2、了解文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培养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目标 ①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_____。 ②议论文三要素:_____、_____、_____。 ③论据的类型:_____、_____。 ④常见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 _____。 ⑤议论文的基本结构:_____、_____、_____。 ⑥论证的方式:_____、_____。 立论 驳论 论点 论据 论证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文体知识 议论文知识 议论 1、举例论证 2、道理论证 3、对比论证 4、比喻论证 作用:通过举出……的事例,论证了……观点,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作用:通过……的名言、格言、道理等,论证……观点,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作用:通过……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突出强调了……观点。 作用:将……比作……,论证了……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论证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 答题技巧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物理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 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作者简介 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未知的世界。 写作背景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áng) 格物致知:探究事物得到知识。 彷徨: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 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掌握字词 检查预习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文学常识 四书: 五经: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整体感知 标题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 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1-2 3-12 13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 的社会根源。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整体感知 5、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论证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 引论 本论 结论 “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它与“实验精神”是什么关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