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890172

2《回延安》2课时课件+教案

日期:2024-05-1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54451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回延安,课时,课件,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延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陕北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感知诗歌的内容,学习诗歌中的夸张、拟人、比兴等修辞手法,体会其作用。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知诗歌的内容,学习诗歌中的夸张、拟人、比兴等修辞手法,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 朗读和品味诗歌,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袋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资源包 1、作者简介 贺敬之,1024年生,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山东枣庄市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等。 3、文体知识 信天游是广泛流传于陕北的一种民歌形式,又名“顺天游”。常用“比”或“兴”的手法,所谓“比”就是第一句用比喻起兴,紧跟第二句说出与“比”相关的意思。所谓“兴”,就是借事借物起兴,由此引出第二句的本义。 4、题目解说 文题既写了作者再次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事,同时也点明了诗歌所要表现的对象,用“回”字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与眷恋。 5、创作背景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笨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三、生字、词 登时(dēng)白羊肚(dǔ)脑畔(pàn)眼眶(kuàng)一盏盏(zhǎn)糜子(méi)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形容(说话)漫无边际。 四、分析 全诗明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第一部分(开头—一头扑进亲人怀):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二十里铺—天南海北想着你):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米酒油馍—三千六百天):描绘与延安亲人欢聚的场面。 第四部分(千万只眼—母亲延安换新衣):描绘延安新貌。 第五部分(杨家岭—结尾):回顾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 五、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全诗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跳荡、激烈。 第二部分:深厚。 第三部分:真挚、亲切。 第四部分:热情、明快。 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第二课时 六、问题探究 1、如果把题目“回延安”改成 “去延安”或 “到延安”,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回”字作为全诗的诗眼,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表达出作者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也展现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果改为“去”或“到”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2、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揣摩动词使用表现逼真的情景。 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3、第二部分“二十里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