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910835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8次 大小:93066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网)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 丁肇中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启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读准注音: 丁肇( ) 中 彷徨( ) 埋没( ) 儒家( ) 华裔( ) 论语( ) 中庸( ) zhào páng huáng mò rú yì lún yōng 彷徨: 齐家: 不知所措: 袖手旁观: 2、解释下列词语: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何处去。 即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发现新粒子(“J”粒子),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丁肇中教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3、了解作者 1、“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阅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或者短语,来解释“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从而获得知识。 短语:“实验的精神”,还有“实地实验”、“有计划的、有目标的实地探察” 句子:“我们都要有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短语:“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有想象力、有计划的探索”。 句子:只有通过动手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靠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是不行的。 2、速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 本文论点: 全文论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3—11段):针对论题进行回答分析,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11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第12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许多的观点,请同学们将作者漫谈的观点找出来,做上记号。 ①“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③“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④“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⑤“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⑥“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研究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有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⑦“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齐读这些句子,这些句子虽然表述内容不同,角度不一,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你能说说这些观点中的共同点吗? 明确:都围绕“格物致知”来说的,都论述了“格物致知”也就是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3、“格物致知”是丁教授点出论题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结合课文,说说它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①丁教授认为在传统教育意义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②丁教授认为其真正意义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意义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中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