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919011

3、馒头发霉了 教案

日期:2025-09-2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481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馒头,发霉,教案
  • cover
3.馒头发霉了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器材仔细观察发霉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衣物等会长出霉菌这一现象。 2.能根据问题进行假设,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探究出物体发霉的条件,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3.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难点: 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发霉的食物或衣物、新鲜的食物、透明塑料袋、小刀、手套、吸管等 教师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和霉菌切片(课前调整好)、培养皿,镊子、盛水的洗手盆、发霉的馒头、有关课件。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检查学生带来的发霉的物体。 2.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发霉的馒头。以小组为单位发给学生。 学生初步观察。 根据学生初步观察师生共同带来的发霉的物品。师生小结:这些物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都长了毛,我们说这些物体发霉了。 教师板书课题:3、馒头发霉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馒头为什么发霉?或物品发霉是怎么回事?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观察霉的样子。 教师:为了探究馒头为什么会发霉,我们先来了解有关霉的样子等知识。 学生拿出桌子上的发霉的物品进一步观察。 教师提出观察要求: (1)教师强调:发霉的物体味道很难闻,也有毒,请同学们注意安全,不要食用,观察时还要注意卫生。观察完,请把发霉的物体倒进垃圾袋里,并洗净双手。 (2)学生根据观察物体的方法(看、闻)观察(主要看颜色、形状等),可借助放大镜。条件好的学校可用显微镜:教师课前调好,让学生直接进行观察(霉菌切片)。 (3)看有什么发现?做好记录。 ? 颜 色 形 状(可以写下来,也可以画下来) 肉眼观察 ? ? 放大镜观察 ? ? 显微镜观察 ? ? ? 学生分成 4人一组进行观察,教师观察、指导。 学生进行汇报、交流。 小结:(配合课件展示--不同的颜色和形状)霉菌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楚,要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来观察,所以,通常叫微生物。霉菌主要由菌丝组成。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各种各样,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教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霉菌形态各异,千变万化。馒头等为什么会发霉呢?大家大胆猜测一下。 2.猜测:食物发霉的原因 提出问题:馒头等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天热时馒头等容易发霉,天气潮湿时,馒头等容易发霉等)进行假设。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进行猜想,在学生汇报交流中教师选择有共性的猜想让学生进行探究。如天热、温度高、潮湿、不通风等并进行有选择性地板书。 预设1、馒头发霉可能与温度有关系。 学生汇报日常生活中的发现 ,如天热时,馒头容易发霉,教师及时跟进指导判断。 讨论:馒头等在天热时容易发霉,这说明,馒头等发霉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预设2、馒头发霉可能与水分有关系。 学生发现:天气潮湿时,馒头等容易发霉。 讨论:馒头等物品发霉与水分有什么关系? 2、设计方案: 教师谈话:馒头发霉与温度、水分等有什么关系?需要我们亲自通过实验验证。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并进行交流。 教师听取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合理设计实验方案,特别对有争议的方案进行完善。 重点强调对比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3.小结:我们设计的方案都很好,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这个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课下,请同学们认真做好对比实验,认真观察记录。下一节课进行交流。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