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盐和水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科学知识: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教学难点: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教学准备】 食盐、速凝水泥、烧杯、易拉罐、药匙、玻璃棒、锤子、蒜臼、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火柴等物品以及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相信一定会给你许多科学的启发。教师播放视频:物质的变化。 是呀,正是这些物质的不断变化才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世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带着科学的眼睛,研究物质的变化,感受生活的魅力!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活动一:水泥的初步变化 1.老师出示水泥,让学生介绍对水泥的认识。教师课件补充水泥在生活中的应用。 2.水泥能有什么变化? 预设1:学生能够根据生活经验想到水泥加水后能够变成硬块。 3.教师找个同学来帮忙加水。师生共同和水泥,边做边提示加水要适量。然后分发和好的水泥,让学生观察水泥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预设2:学生观察到,水泥加水后能够和成泥巴状,用手摸上去软软的。 板书: 活动二:食盐的变化 1.教师出示食盐,让学生说说它会发生什么变化? 2.找两名学生在台前将食盐放入水中并充分搅拌,使之完全溶解。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食盐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3:学生已经在《水变咸了》一课中学习过此部分知识,教师要做好实验操作规范化提示,如用玻璃棒搅拌时不能碰触杯底、杯壁等。 板书: 3.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利用老师给准备的实验材料,在短时间里就能变出食盐来?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教师适时听取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合理设计方案。着重提示加热时需要注意的安全等事项。 4.教师分发做好的盐水,学生开始试验。 5.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各个小组得到的实验现象,讨论在整个过程中食盐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食盐又回到原状。 预设4:学生能够发现食盐溶液加热后又能析出食盐。 板书: 活动三:把水泥“变”回来 1.让学生观察刚才加水后的水泥现在变成什么样了。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能把水泥变回来? 预设5:学生会想到加热、加水、粉碎等多种方法,教师要应到学生讨论根据现有条件采用粉碎的方法。 2. 小组讨论汇报实验方案,教师强调要再加水验证变回来的还是不是水泥。 3.小组实验。 4.组织汇报。在整个过程中水泥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6:学生发现水泥块粉碎后再加水也不能变成泥巴状了,也就是说水泥块粉碎后就不是水泥了。 教师小结并板书。 三、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这节课同学们研究了食盐和水泥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食盐可以恢复原状,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2.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哪些变化和食盐一样可以恢复原状?教师课件补充“玻璃的变化”“水循环”。 预设7:学生会说到味精溶于水、白糖溶于水等。 3.这些物质的变化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小结:科学家们把这种变化叫做可逆变化。(红笔板书) 4.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哪些变化和水泥浇水一样不可以恢复原状?教师课件补充“西瓜榨汁”“家具制作”…… 预设8:学生会说到切菜、木材燃烧等。 5.这些物质的变化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小结:科学家们把这种变化叫做不可逆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