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922876

山东省肥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5-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4次 大小:822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山东省,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学期
  • cover
山东省肥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中国道路,离不开中国历史。中国历史的滚滚长河,在武王克商之后就出现了巨大转折,以周公、召公为代表的政府精英,及时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德治的为政理念,拨正了政体前进的船头,奠定了中华文明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基调,影响深远。 一个偏处西方的“小邦周”能战胜“大邦殷”,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文王之德,二是民心向背。正是文王集中体现了周人的道德传统,伯夷、叔齐、太颠等名贤高士皆往归之,深厚的民意基础业已形成。武王克商,虽有自身的道德感召,亦离不开万民的支持,武王东观兵,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牧野之战,庸、蜀、羌、琴、微、卢、彭、濮之人皆踊跃追随。殷周革命,使周人深刻意识到国运系于民心、民心不可违的道理,从而将民意与天意等同,不仅确立了“民惟邦本”与“德治”的理念,而且希冀将其作为精神资源永远流传。 在《尚书》中的《洛诰》篇中,召公认为夏、殷两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对道德没有敬意,昏庸腐败,暴虐无道。周人要想避免重蹈殷人的覆辙,“受天永命”,永远享有天命,就必须“疾敬德”,迅速地树立起敬德之心。《诗·大雅·文王》中的“自求多福”一语,反映了周人已有将命运握在自己手中的人文觉醒。周公把道德看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泰稷非馨,明德惟馨”,由此提出“德治”的理念,这是思想领域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德是抽象的概念,不具备操作性,故除了标明政府执政理想之外,很难在社会中贯彻。周公制礼作乐,是将道德理性转换成可以操作的行为典章制度、行为规范的体系,人人可以学习、操作、检查,使道德能真正贯彻到社会的所有层面。其终极目标是,“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国体”,达到天下大治。 儒家光大了周公礼乐教化的理念,将精神追求引进人生与社会之中,“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文化认同。儒家提出的礼乐修身之道,以“仁”为核心,以孝亲为起点,树立起爱心,然后推己及人,推广到天下人。礼乐双修,旨在涵养德性,变化气质,具体而言,包括身与心两大方面:礼以修身,使自己的言谈举止都合于道德理性的要求;乐以化心,使自己的心性和谐中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通过教育,树立人的文化自尊,文化自觉,文化自律,内外兼修、彬彬然有君子之风。儒家教育是教人反求诸己的内敛的道路。这种君子教育,是维持国家可长治久安的“软实力”,是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社会基础。可以说,由于儒家思想的浸润,中国没有挑起侵略扩张的文化土壤。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尽管历经艰难险阻,但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且越来越强大,引人自豪,发人深思。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与远见卓识。 (摘编自2019年3月23日《光明日报》彭林《纳上下于道德》)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克商后,武王拨正了中国历史政体前进的方向,提出了中华文明德治的为政理念。 B. 殷周革命使周人深刻意识到民心的重要性,从而将民意抬高到与天意等同的高度。 C. 《洛诰》篇中,召公认为要想避免重蹈殷人覆辙,永享天命,就必须树立敬德之心。 D. 儒家所提出的礼乐双修之道就是内外兼修、礼乐皆得,培育君子之风的德育过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最终证明了德治是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社会基础的观点。 B. 文中列举伯夷、叔齐、太颠等人归顺周的事例旨在证明文王之德的巨大感召力。 C. “自求多福”一语,采用引用论证,反映了周人已有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