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932324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1.2 汉代儒学 课件(共30张PPT)

日期:2025-11-0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42933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汉代,儒学
  • cover
课件30张PPT。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汉代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太学的创建百家争鸣法家春秋 战国焚书坑儒背景①焚书:接受丞相李斯建议,焚毁除《秦记》及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以外的其他书籍。 ②坑儒:秦始皇疑心一些儒生反对自己,逮捕、坑杀了460余人。①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 ②一些儒生和游士批评时政。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过程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评价黄老之学百家争鸣法家春秋 战国黄老之学时间:汉朝初年 背景:秦朝末年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来重建家园 目的:统治者为恢复生产,安定人心,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 影响:经济逐渐恢复,国力渐强;国内矛盾增多,诸侯势力坐大,在外匈奴虎视眈眈,战乱将起百家争鸣→一家独尊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百家争鸣→儒学独尊百家争鸣法家春秋 战国黄老之学16岁登基 21岁亲政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要解决这一系列(王国、靖边、兼并)问题,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为“有为”,那么,汉武帝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董仲舒《春秋繁露》罢黜百家的原因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王国问题边境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现实需要:用人政策:个人发挥:时代选择了儒学儒学适应了时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董仲舒《春秋繁露》目的:加强君权,抑制暴政 。“天人合一”“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大一统”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天意”、“天志”的自然法规。“三纲五常” 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名和诸侯应该服从他,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发挥儒家仁政思想目的:缓和矛盾,稳定统治秩序1、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中央集权的需要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2、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发挥“仁政”,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轻徭薄赋4、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