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9376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孔子拜师 1(鲁教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147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孔子,拜师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孔子拜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1.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难点: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习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拜师的故事。(板书:孔子拜师) 2.学生交流、介绍孔子和老子 通过预习和搜查资料,小朋友对孔子一定有所了解,谁先来向大家说说你了解到的情况。 这么有名的孔子,他拜谁为老师(板书:孔子)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前了解了吗? 3.补充材料:小朋友知道的可真不少,孔子和老子两个名字后面都有一个“子”,这是古时候对有学问男子的一种尊称,还有孟子、墨子、荀子等,后来就形成了“诸子百家”。 过渡语:了解了孔子,也了解了孟子,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预设:孔子为什么拜师?孔子怎么拜师?)好,带着你的问题,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做记号;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新词: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相距 迎候 等候 止境 长进 请教 保留 敬重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 曲阜(注意读准生字的音, 特别是读准:兼、宿)  (指名2个读,开火车读,齐读) 3.过渡语:读得真好,攻破了词语这关,下面让我们再认真、仔细地读读课文,去了解孔子为什么拜师?是怎样拜师的?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出示):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2.说说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呢? 3.查字典理解“渊博”:什么叫渊博?师提示:通过查字典,渊就是深,博就是广,这里“知识不够渊博”是什么意思? 【预设: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懂得还不够多,不够广。】 4.理解:远近闻名 孔子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那他的知识是不是真得不够渊博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不是的,这是他谦虚的说法,其实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已经很了不起了,很优秀了】 5.补充资料,体会孔子的好学:是啊,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已经是一个大学者,甚至连当时的国君鲁昭公和秦国的国君齐景公都经常向他请教,但是孔子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还要拜师求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谦虚好学 6.指导朗读。 你能把他这种如饥似渴的好学的精神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7.过渡:为什么知识这么渊博的孔子,总认为自己还不够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段,从第二段中找找答案吧!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一)默读二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概括成一个词就是———板书:学无止境 2.联系第一自然段,说说“学无止境”意思。 3.联系生活理解学无止境:是啊,孔子当时很有学问了,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有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