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3 马说 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 基础知识 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文体知识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朗读指导:把握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字词积累: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伯乐( )? 骈死( ) 槽枥( ) ( ) 相马( ) 粟 ( ) 外见( ) 食马(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同__,_____。 不能尽其材 __同__,_____。 其真无马邪 __同__,_____。 才美不外见 __同__,_____。 赏析文章 2、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3、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你能结合写作背景和自己的理解,说说文中出现的各个形象的寓意分别是什么吗? 4、按要求写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5、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6、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文本借千里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怒。请仔细品读下面五个“也”字句,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做出解说。 ①不以千里称也。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④安求其能千里也?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9、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10、你认为今天的“千里马”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拓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