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 包 发 霉 了》教 学 设 计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教科版的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中的 第5课。它是继上一课“食物变化”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食物的变化。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面包发霉了》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吃剩的食物放置时间长了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以及霉菌的生长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主要由两个活动组成:一是观察发霉的面包,二是霉菌的生长实验。 二、教学背景: 生活中食物放置了一段时间会长出一些“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这种“毛”叫什么,是怎么出现的,学生不是很清楚,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这种“毛”叫做霉菌以及通过亲身的观察实验清楚霉菌在什么条件下适宜生长为后续的如何防止食物变质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2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眼睛、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发霉的面包,从颜色、样子、大小、等方面描述。 2根据自己对霉菌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3课外实验,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得出实验结论。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2在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探究的欲望和自信心,养成严谨的探究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长期实验观察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五)教学难点:通过有依据的猜想,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及载玻片(课前调制好)、投影、ppt、展台、4个白色密封袋、1个黑色塑料袋、发霉的面包(密闭)、新鲜的干面包四小块、一个滴管、一个烧杯、一根牙签 分组器材:每组准备6-7份发霉的面包、6—7个放大镜、一台显微镜及一块载玻片(课前调制好,载玻片上放好霉菌)、一根牙签 教学流程: 观察比较新鲜面包和放陈的面包--观察霉菌--设计实验 --课外实验验证 六、教学过程 (一)观察比较,揭示课题。(情境导入)(2’) 1、师展台出示新鲜的面包和放陈的面包,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导入课题:老师带来了两块面包,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有什么不一样? 2 、师小结:面包时间放长了会发霉。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面包发霉了》。揭示课题:《面包发霉了》 [教师出示实物,引导他学生对新鲜面包和放陈的面包进行观察比较,使学生对发霉这件既普通又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养成留意和研究自己身边的现象的良好习惯。] 多种方法观察霉菌。(实践体验一)(16’) 1、直接观察面包上的霉菌,你有什么发现,请与小组同学交流,并记录下来(可以画下来,也可以用文字记下来,还可以用文字加上图画记录下来)。 2、用放大镜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请与小组同学交流,并记录下来。 3、用显微镜观察,你还有什么发现,请与小组同学交流,并记录下来。 4、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5、学生小结霉菌的主要特点。 6、师小结、拓展: 这张图片,是在更高级的显微镜下看到的霉菌。我们看到的一根根的是霉菌的菌丝,一个个小黑点是霉菌的孢子囊。霉菌是一种生物,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要时,我们可以借助显微镜来观察,所以通常叫它微生物,霉菌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丝状、蛛网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