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000479

(新教材)高中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3章 基因的本质(课件+训练)

日期:2024-06-16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1288992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进化,课件,本质,基因,3章,新教材
    课件86张PPT。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课前自主预习案 课堂互动探究案 课件69张PPT。第2节 DNA的结构 课前自主预习案 课堂互动探究案 课件91张PPT。第3、4节 DNA的复制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课前自主预习案 课堂互动探究案 单元排查强化 【主干知识理脉络】 【易错易混早防范】 易错点1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的4个易错分析 点拨 (1)体内转化实验不能简单地说成S型细菌的DNA可使小鼠致死,而是具有毒性的S型细菌,使小鼠致死。 (2)在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均转化成S型细菌,而是只有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3)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不要认为DNA也变性失活。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被打开,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4)转化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转化后形成的S型细菌可以遗传下去,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 易错点2 实验误差分析不到位而失分(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 点拨 (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①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②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一同出现在沉淀物中。 误区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标记误区 (1)该实验不能标记C、H、O、N这些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否则无法将DNA和蛋白质区分开。 (2)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 【基础排查过三关】 第1关:基础知识———填一填 1.S型细菌的DNA能使活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在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到细菌体内。 3.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1)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DNA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5.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6.基因的功能是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7.DNA复制的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 第2关:切入高考———判一判 1.[2018·全国卷Ⅰ]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2.[2017·全国卷Ⅱ]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1)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链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2)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3)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3.[经典高考]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4.[经典高考]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5.[经典高考]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为DNA半保留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6.[经典高考]用35S 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中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第3关:做高考———攀顶峰 1.[2019·江苏卷]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