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我们周围的植物》教学设计 王慧 【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植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土壤与动植物》中的第1课时。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围绕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来设计的,以学生能接受的程度来组织学习活动。观察、比较是本单元的主要技能,按照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学生通过经历:提问———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探究过程;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学习科学知识;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探究能力。目录能呈现教材主要内容,主题图和文字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单元内容以科学概念、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三大主线并行发展的方式进行。 教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选择学生熟悉的有显著特点的植物,通过观察,帮助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的植物及生长环境,增加对植物的感性认识。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一说一说它们的名称,找一找它们的特征。通过对身边植物的分析,能准确的说出名称,知道菠菜、柳树等都是植物,植物属于生物。二我们这样认植物。由于不同的植物特点不同,学会通过看花认植物、看叶认植物、看茎认植物。三说一说,植物生长在哪里。发现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有的生长在陆地上,有的生长在水里等等。四它们有什么不同?比较相似的植物的区别,引领学生进行细致观察,深入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到田野里看一看,认识更多的植物。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产生情感体验。在生活中懂得“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 【学生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一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很高,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学习模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以及从课外书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比较丰富,但科学探究能力比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文、数学的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什么是植物,并能认识生活中的常见植物。 2.观察、比较植物的异同,了解辨别植物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能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合作交流,能感受植物世界的神奇。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难点】 知道我们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生长环境;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周围常见植物。 【教学准备】 [PPT 2出示] 学生准备: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谜语,看谁能最快的猜出答案。 [PPT 3出示]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荷花) [PPT 4出示]一物长得真奇怪,腰里长出胡子来,拨开胡子看一看,露出牙齿一排排。 (玉米)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常见的植物。 1.说说你还认识哪些植物(可以说名称,猜谜语,也可以描述外形),师生交流。小组内互相介绍一下自己带来的植物或图片,说清楚植物的名字和特点。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植物名称及特点。(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能从植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