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048432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人版

日期:2025-09-24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187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8.,哪里
  • cover
《盐到哪里去了———糖化了》教案 教学内容: 《糖化了》一课源于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盐到哪里去了》中的活动1:混合,即把物质和水混合后认识“溶解”现象。 教材分析: 《盐到哪里去了》是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物质的变化,包括两类:单纯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又可以分为可逆的变化和不可逆的变化。 《盐到哪里去了》这一课则主要围绕可逆的变化展开探究活动,活动1“混合”和活动2“分离”是两个互为可逆的变化。活动1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变化是不一样的,可以根据变化的状态分成两类,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初步了解溶解现象。学生在三年级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了水的特点和水的流动特性,在此基础上开展本次探究活动。 学情分析: 1. 学生在三年级曾经观察认识了水的特点———无色、无嗅、无味、透明的液体,在生活中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关于物质进入水中后的变化的生活经验,知道一些物质进入水中会使水变浑浊,如沙子、泥土;而另一些物质,如糖放进水里后会看不见了,而水则具有了该物质的特性———变甜,学生在表象层面上把这种变化称为“化了”、“溶化了”、“溶解了”,但真正的溶解是怎样一种变化过程,因为变化的缓慢性、微观性导致学生观察不仔细,很少有学生能真正说出、理解溶解的变化过程。 2.四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处在转折时期,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和推理能力开始形成。因此,应当精心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并通过分析现象展开推理想象,将思维引导到水中物质颗粒的微观世界,从而帮助学生比较顺利的建构“溶解”概念。 根据以上分析,制定本次探究活动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正确操作,认真观察;并通过分析现象,合理想象,建构“溶解”概念。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相互协作的精神。 知识目标:能用自己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STSE目标:能根据所学溶解知识,判断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不同物质进入水中的变化过程,并根据其变化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观察现象,通过分析现象进行想像推理,建构“溶解”概念。 三.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分组材料一套、绿茶一杯、 分组材料:砂糖、盐、面粉、沙、高锰酸钾分装在试管中,各一份; 试管(1-5号)、玻璃棒(1-5号)、烧杯(1-5号、分装有50毫升纯净水); 小盘子1个、镊子1把、试管架1个、加热盘1个、抹布一块。 四.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游戏引入 师:在课前和同学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非常喜欢吃糖,今天,我们就围绕糖来开展研究。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小竞赛: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碟砂糖,请各小组以最快的速度找出一粒你认为最小的糖粒。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找到的糖粒有多小? 师:不管你们找到的糖粒有多下,它还是看得见的。老师还有办法能使糖粒变得更小,甚至是看不见的。你有方法吗? 活动:找糖粒 生:像沙粒那样小、像蚂蚁头大小…… 生:拿东西捻捻它、放在水里 在课前和学生交流,使得课前引入更自然。 砂糖使学生生活中经常食用的调味品,对于它的甜味学生很熟悉,但是很少有学生能仔细观察过砂糖的外观及大小。利用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找出 “最小”的糖粒并且用语言形容出来,将观察的重点引向颗粒大小为后面观察并想象糖粒进入水中后颗粒的变化做铺垫。 虽然学生找到的糖粒很小,但是教师引导“仍然看得见”,怎样使它“更小,看不见”调动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放进水里,从而引出研究内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