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 从古至今,交通运输的发展模式有马车时代、运河时代、铁路时代、公路时代以及航空时代等,当然,有些时代是几种运输方式交织使用,轻重各有不同。 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请回答:我国古代交通工具主要有哪些? 轿子、牛车、马车、人力推车、船等。 秦陵铜马车 繁忙的运河 江南小桥流水人家 1、铁路建设和机车制造 (1)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艰难起步: 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1876年由英商私建,16个月后由 清政府买回拆除。 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1881年唐胥铁路,将唐山境内开平煤矿 的煤炭外运销售,洋务运动成果之一。 特点:官办为主;海军衙门负责为主;李鸿章发挥巨大作用。 西方早期火车 1876年7月1日,吴淞铁路试车列车待发。 唐胥铁路 “让子弹飞”剧照 材料一 1865年8月,“英人杜兰德,以小铁路一条,长可里许,敷于京师永宁门外平地,以小汽车驶其上,迅疾如飞。京师人诧所未闻,骇为妖物……旋经步军统领衙门饬令拆卸,群疑始息。 材料二 1876年7月3日《申报》报道吴淞铁路开通第一天情况:最低车票120文,火车每天开行6趟,早7点开出头班车时,5节车厢只有20多名乘客,全是外国人,无一华人。到9点和11点这两趟车开出时,中外人士各有一半。到下午1点钟时,纷至沓来的男女老幼已挤满了5节车厢。到下午3点以后,车站人满为患,卖不到票者扫兴而归。 (1)材料一、二反映北京居民、上海居民对铁路的态度有何异同?从时空看,你认为两地居民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北京:疑惧、憎恨和排斥,必欲除之而后快;上海:初为疑虑,随即不顾车票昂贵,急欲登车一试。 原因:上海是最早通商口岸,思想观念开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从60年代到70年代,时代有所进步。 材料三 1865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如开设铁路,洋人可任便往来,较之尽东其亩,于大局更有关系。”同年江西巡抚沈葆桢说:“至铁路一节,窒碍尤多:……而伤民间之庐墓,即启目下争端。”曾国藩在1867年认为:“听其创办电线、铁路,则车驴任辇旅店脚夫之生路穷矣。” (2)当时清朝官方对铁路的态度是什么?其理由有哪些? 当时清朝的官员,大多数人都反对铁路,认为修筑铁路弊端有三:一为“资敌”,对洋人入侵国土长驱直入有利;二为“病民”,占用大量农田、拆迁民宅坟墓,破坏风水;三为“失业”,铁路修成后,沿线舟车挑夫、行栈铺房无以为生,必将聚为流寇。 (2)近代铁路建设的特点: ①数量上少,质量上差,运输效率上低下 1876—1949年的73年间,中国兴修铁路2.23万公里,真正通车的,到1949年尚不足半数,每百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上仅有铁路0.23公里,是世界大国中拥有铁路最少的国家之一。 由于不同国家修建,设备类型多样,建筑标准不一,线路质量差,管理制度混乱,运输效率非常低。质量较好的京汉铁路,行车速度每小时只有15到30公里。 ②时间上两次高潮,空间上以东北和沿海地区为主 “一高”于1895—1911年: 特点:78%分布在长江以北 原因:甲午战争战败的刺激;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北方河流少,急需发展铁路以改善交通;列强中沙俄在东北筑路较多;北方矿产丰富,为铁路运输提供了大宗货源等。 形式:中央政府和各省政府借债修筑;列强直接修筑;民间修筑。 “二高”于1927—1937年: 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北和江南地区 原因:日本在中国东北和台湾修筑了大量铁路;中国政治中心移至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重心集中在江南地带;国民政府积极修建铁路和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③经营权上,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显著 大部分铁路由西方列强直接经营或者控制经营。 列强 ... ...